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全国各省的状元犹如洪水一样。铺天盖地,蜂拥而至。多少年来,状元背负着中国社会“秀人才”的至高荣誉;多少年来,状元被寄予最最深切的厚望,但是这些年来,他们真的为自己的“状元身份”而荣耀吗?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又为他们带来多少快乐呢?
状元到底是福音还是魔咒?
2003年郭海进入北大光华学院,在这个状元扎堆的学院,一个“状元”女生不管冬天夏天,总是一件大棉袄一条长围巾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一点也不想跟外界接触。
葛飞当年进入科大后,也曾遭遇类似的心理困境。他所在的少年班八十多人,大都是奥赛优胜者,“状元”刘进“突然发现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是第一了”,陷入恐惧。
董志远说自己彻底从高考状元的心理光环中走出来,用了15年。1996年,他以山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但状元的光环反而让他陷入了心魔。上学时,他被老师叫上去答题,答完后,下面同学都对他提出讽刺的议论。老师很诧异,回答明明很精彩,为什么同学的反应竟然如此刻薄?同学全都不语。这个细节暴露出他的人际关系有多“紧张”。
光环下的“状元”
1998年9月,顶着“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小多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高考状元专项奖学金,每年4000元。小多刻意抹淡高考状元这个身份,有人和她相似;还有些人热衷提起它,有的人则很善于利用这个身份的光环去谋利。
她的几个北大政治系的师兄毕业后创办了一家“象牙塔公司”,其中一项业务就是利用暑期让高考状元巡回演讲。演讲的报酬是1000元/人次。小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不想去扮演那个宣扬分数竞争的人。令人惊讶的是,班里一名高考状元明明家庭条件很好,却把自己的出身包装成卖包子的贫苦人家,以此换取各种活动和演讲,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普通人并不羡慕“状元”的人生
在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CG 2影视动画双修班的学生张小广眼里,‘状元’不过是一个虚无的身份,即使自己永远得不到这些荣耀,也不会羡慕,因为他觉得状元的压力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状元是个累活,我只想活得自在点。”张小广微笑地对记者说。
只有大专学历的杨露说,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但是我勇敢面对现实,现在生活得也很好。我也知道有很多学历很高的状元们,被现实“撞”折了腰。其实谁都不可能一辈子优秀,何苦逼自己踩着高跷生活呢?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编制者称,“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可能羡慕状元,但是社会并不真正需要他们。
多少“状元”被现实撞折了腰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