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疼痛难忍,女子患上罕见骨关节病,广东医生用创新技术治顽疾

浏览 22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骨外科 宋卫东教授

平凉、西安、北京、广州,跨越6千多公里,这不是一个美好的旅游路线,这是一个平凉患者曲折的求医路线。今年40多岁的张女士是甘肃省平凉市的一名医护人员,她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骨关节病——大骨结节病,全身多处关节骨软骨进行性破坏。张女士不远万里辗转多个城市求医,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经过多方打听,张女士慕名找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伤骨科专科副主任宋卫东教授。为了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宋卫东教授团队利用国内首创的精湛技术,为张女士实施了踝关节置换手术,保住了她的踝关节功能。术后两周,张女士顺利康复出院。术后两个月,张女士已经可以到公园散步、上下坡,生活回归了正常。

(术后两个月,张女士到公园散步、上下坡行走自如)

辗转四个省市求医,她在广州找到“最佳方案”

张女士回忆,自己患上大骨结节病后,全身多处关节骨软骨出现进行性破坏。特别是最近半年,双侧踝关节疼痛难忍。其中左侧踝关节症状最重,休息、服药等保守治疗效果都不好,疼痛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她的正常生活。

走遍了甘肃省的各大医院,尝试了药物、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张女士的关节疼痛并没有缓解,影像检查却发现病变逐渐进展。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张女士的情绪也变得日益焦虑,总是接近崩溃的边缘。

为了治好自己的病,张女士踏上了艰难的求医之路。她先来到西安一家医院,与医生交流后发现,自己很难接受踝关节融合或同时双侧进行第三代假体置换的治疗方案。

辗转来到北京的医院后,足踝外科的教授却告诉她,由于她的距骨破坏严重,无法使用第四代假体进行置换,建议进行截骨量较大的第三代inbone踝关节假体。而张女士是专业医护人员,她仍想保留自己更多的踝关节骨质。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女士从新闻报道里看到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创伤骨科专科副主任宋卫东教授完成国内首例第四代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消息。怀着一线希望,张女士联系到了宋卫东教授,并且进行了网上咨询。

宋卫东教授在网上耐心细致、和善专业的解释,使张女士的信心大增。她与丈夫马上又从北京飞到广州。在门诊接诊时,宋卫东教授给张女士进行了较详细的检查及咨询,给出了更符合张女士要求的治疗方案。在对比了北京、西安等专家的治疗计划后,张女士最终选择了宋卫东教授团队的治疗方案。

(X片正侧位显示,患者的关节磨损严重,距骨扁平变形)

个性化定制治疗方案,国内首创技术解难题

入院后,宋卫东教授团队对张女士的病情进行了研究、讨论。X片显示她的双踝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左踝关节的病变与症状都是最重的。由于张女士的距骨坏死、磨损严重并塌陷,损失的骨量比四代假体的截骨量还要多许多,也就是说,她的距骨无法按照第四代假体截骨,因为残存的距骨无法按第四代假体标准进行常规的距骨截骨,只能仅仅按照第三代假体(inbone假体)截骨,并且难度极高,需要极其精准的操作。

“不幸中的万幸是,患者的胫骨骨量较好,可以按照第四代假体截骨。”宋卫东教授表示,在详细的术前评估及科室多次讨论后,经与患者商量,团队决定开创性在胫骨端应用胫骨截骨更少的最新infinity假体截骨技术,而距骨侧按第三代inbone截骨技术截骨,这样的组配在国内尚属首创!

为此,宋卫东教授团队千方百计联系各方资源,为张女士订制了可以匹配第四代胫骨假体的第三代距骨假体,这样才能将她的截骨量减到最少。

这样的组配及手术计划,国外虽然有报道,但并无相关的详细技术的文献。为顺利成功完成手术,宋卫东教授团队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并在手术前反复多次在模型上模拟操作,探讨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特别考虑到张女士距骨压扁变形后安装的困难,也考虑过距跟融合以保证距骨假体的准确稳定安装。

高难度手术顺利完成,为患者保踝关节功能

进入手术室后,宋卫东教授再一次将所有的程序在头脑中演练了一遍,将C臂机摆放在合适位置。由于第四代踝关节置换手术均是在放射性配合下精准操作的,手术团队都穿上沉重的铅衣、戴上铅帽,在放射线下进行手术。

然而,正如术前预测一样,在钻距骨假体固定孔时,发现距骨侧的厚度已极度薄弱。为避免钻破距骨,手术团队在放射线监视下仔细钻孔,最后顺利安装上了距骨假体,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左侧踝关节X片正侧位显示,胫骨端为第四代假体,距骨端为第三代假体)

张女士在住院康复过程中,仍有焦虑的情绪,宋卫东教授每天查房都耐心地倾听疏导,尽量为她排忧解难。虽然手术结束了,但手术后的康复仍十分重要。宋卫东教授团队为张女士个性化制定了康复方案,看着自己一天天逐渐好转,张女士越来越有信心,脸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

(术后宋卫东教授与张女士沟通,为她排解忧虑)

术后两周,张女士顺利出院,回到了自己甘肃的家。宋卫东教授团队积极对张女士进行随访,利用微信远程指导她进行康复锻炼,她的行走也越来越自如。术后两个月,张女士的关节疼痛症状已经明显改善,现在已经可以到公园散步、上下坡,在家赤脚走路也比较轻松,生活终于回归了正常。

(术后两个月,张女士生活恢复正常,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们根据张女士保踝关节功能的需求,制定了最适合她的手术方案,并突破重重困难和挑战,完成了这个高难度手术。”宋卫东教授表示,看到张女士术后康复良好,实现了保留踝关节功能的心愿,如今行走自如,整个团队都感到非常欣慰。

通讯员:张阳、黄睿、刘文宙

专家简介 :

宋卫东,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首位骨科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伤骨科专科副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广东省关节外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广东省关节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人体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辑,《现代骨科临床与研究》编委,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国际会员(AOFAS),并获美国AOFAS Traveling Fellowship奖学金。

先后在湖南衡阳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培训并获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学历;曾分别在香港大学、美国哥伦布足踝外科中心、Steadmann运动医学中心、哈佛大学BWH(Brighan and Women’s Hospital)骨科学习。

熟悉足踝外科常见及多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在足踝运动损伤(慢性踝关节不稳、距骨软骨损伤)微创治疗,足踝部畸形(包括拇外翻、平足、马蹄足、下肢不等长等)矫形及踝关节关节炎保关节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经验,对少见足踝疾病(足痛、足肿及步态异常等)有较独特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手段。

熟悉足踝外科的最新技术及治疗进展,擅长应用关节镜及各种微创技术,在美国曾专门培训过踝关节置换技术。国内首创应用带血管蒂的骰骨骨瓣移位治疗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开展华南地区首例平足症微创矫形手术(EOTTS),均获良好疗效。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足踝外科学》,《足踝外科手术学》,《骨科学》(研究生教材)及审校《坎贝尔骨科手术学》足踝章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