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解释“痛风”的五型

浏览 8

中医将本病归属“痹证”、“历节”等范畴。中医认为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化热,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流注经脉为病。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痹阻脉络则为病。

中医辨证分型将痛风分为5种类型:

1、肝肾阴虚型:

证见两目干涩、关节疼痛或变形,可见结节,手足心热、口干喜饮、低热盗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有尿血、舌红、苔薄黄燥、脉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补肝益肾,活血清利。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2、脾肾气虚型:

证见气短乏力、四肢不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纳呆呕恶、腹胀便溏、小便不黄、肢体及面部浮肿、舌润体大或淡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

证候分析:由于素体阳虚,外邪侵入,迁延不愈,损伤脾肾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3、痰瘀阻滞型:

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伴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舌质绛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

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桃红饮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4、风湿热痹型:

证见恶风发热、又汗不解、关节红肿热痛、热重者痛如刀割虎啮、手不可近、口渴烦躁、小便黄赤或肌肤甲错,甚或解尿灼痛、尿少、尿闭,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内有蕴热,湿热交蒸而致。

辩证施治:治宜清热祛风,通络利湿为法,方用宣痹汤四妙散加减。方选四妙白虎汤加减,药用苍术、黄柏、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龙、薏苡仁、老鹳草、川牛膝、威灵仙等。

5、风寒湿痹型:

证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退、关节剧烈疼痛、屈伸不利、遇风冷疼痛加剧、得热则缓、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沉弦。

证候分析: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

辩证施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乌头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临床症状】: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患者多于30~40岁以后发病,男性约占95%,女性多发生于绝经期后,但因特异酶缺陷者可在青少年发病。一般间歇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拇趾、踝及指关节等部位红肿,且伴随针刺、刀割般的锐性疼痛,多数患者会伴发高烧。痛风可以有“急性痛风”、和“间歇性痛风”。

1.急性发作期的痛风病症状:发作时间通常是下半夜。该阶段的痛风症状表现为脚踝关节或脚指,手臂、手指关节处疼痛、肿胀、发红,伴有剧烈疼痛。使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患处组织内有松针状尿酸盐沉淀。就是尿酸盐沉淀引起的剧烈疼痛。发病期的血尿酸由于已经生成沉淀,所以尿酸值比平时最高值低。

治疗以祛邪为主,用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等法;

2.慢性期的痛风病症状:该阶段的痛风症状主要表现是存在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炎及并发症。此时痛风频繁发作,身体部位开始出现痛风石,随着时间的延长痛风石逐步变大。

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