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

浏览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研究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1 中医病名

我国古代医籍中虽然没有冠心病这个病名,但却有许多相关记载,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可归于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是对冠心病疼痛部位的描述;《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是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及病情转归与预后的描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立有专病专篇论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以及“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等记载,是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描述。历代中医古籍中对冠心病的记载为后世医家研究、诊治冠心病奠定了基础。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有较多研究与记载,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以阳虚寒凝为主,但对痰浊、瘀血、外邪等也均有论述。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着重指出了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当“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 而《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有“火结则为结胸,为痞,为火痛,火不宣发则为胸痹”的论述,认为心痛有部分属热。

现代中医对冠心病的相关研究基本沿用了古代心痛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但也有所阐发。颜红叙将气阴两虚作为发病的病机关键。于涛等认为胸痹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为疾病之本。痰浊、血瘀是机体阴阳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病机发生转变,为病机演变的必然过程,并常可相兼互化,为疾病之标。以上病机形成之后常导致疾病缠绵难愈。胸痹病程日久,病机日渐复杂,常易引起寒凝、气滞和郁热,导致胸痹的急性发作或进一步加重,经有效治疗后容易逆转,为标中之标。 刘志斌等认为,胸痹心痛病机为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或外寒乘虚而入,痹阻心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粘腻之品,伤脾败胃,气血运化失司,水谷精微疏布失常,聚而为痰,痰瘀于络,碍气行血,必致血瘀,而血不利亦可化为水而凝为痰,终致痰瘀交错;七情过激,气机运行失常,统率失司,血不循常道,或凝于脉内为瘀,或渗出脉外化为痰饮,又可反制气机运行,形成恶性循环;或久病,或年老体衰,均可祸及于心,致心阳不振,行血无力,亦可致瘀。以上病机最终导致冠心病痰瘀留滞,心脉痹阻,心失所养,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