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古代美女的妆容,你好奇吗?

浏览 8

  唇膏在古代称为“口脂”或“唇脂”,汉代《释名》中解释说,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可见最初的唇膏是以丹砂做(即朱砂)为原料的,今天中医中药网小编就来带大家冷略古代妆容之美。


  朱砂是最早用制唇膏,但是有一定的毒性

  唇膏是以丹砂(即朱砂)为原料,用来模拟和增强嘴唇天然的红润色泽。其实,古代以朱砂涂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商代,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头像和人面像的脸颊和唇部就涂有朱砂。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的西汉霍贺墓中随葬的一套漆妆奁中,一个圆盒中装有红色胭脂,经专家鉴定,其成分正是朱砂。古代的胭脂也常常同时用于唇妆,以朱砂为原料制作唇膏的传统延续很久,唐代医书《外台秘要》中收录的口脂配方中,仍有不少是以朱砂为染色的原料。

  朱砂是一种红色的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古代常用作颜料,亦是炼丹的原料之一。同时,朱砂还是一味中药,传统医学对朱砂的认识,经历了从无毒到有毒,再到限量使用的过程,《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为上品,可见当时对朱砂的毒性还不了解。古人在朱砂中加入动物油脂及香料,制作成唇膏,但这样的唇膏常年使用,对身体有害无益。


  可以“吃”的唇膏,原料能活血化瘀

  《红楼梦》中提到,贾宝玉爱“吃胭脂”,这胭脂若是朱砂制成,宝玉恐怕有中毒之虞。其实,古代用于制作胭脂和口脂的最常用原料是一种中草药——红花。

  红花古称红蓝花,原产于中亚,在汉代传入我国。据说“胭脂”的名称源于产红花的焉支山(位于甘肃)。汉武帝时,霍去病击败匈奴,使其被迫迁出河西,匈奴人哀叹“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可见用红花制作胭脂早就是匈奴人的习俗。后来,通过丝绸之路,红花渐渐传入中原,并迅速由北向南流行开来。宋代《嘉佑本草》中也记载:“红蓝花味辛温,无毒,堪作胭脂”。元代甚至设立“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机构对红花的栽培、加工和流通进行管理。

  红花有活血化瘀、祛瘀止痛之功。不过用来制作唇膏,还是因为它亮丽的颜色。红花的花瓣呈鲜艳的橙红色,其中含有红色素和黄色素,黄色素溶于水,红色素不溶于水,因而古人在用红花制作胭脂和染料时,就利用这一原理,退去黄色素,记载于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取蓝花捣以水,洮去黄汁,作饼如手掌,著湿草卧,一宿便阴干。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黄赤汁,尽得赤汁而止也。”加工时,还要加入粟饭浆水和醋,后来又加入牛髓、猪胰等物,增加黏性和油性,使其成为细腻润滑的膏体,这便和我们今天的胭脂和唇膏相近了。


  染紫色唇,首选清热凉血的紫草

  还有一种可以用来制作唇膏的中草药是紫草。紫草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是一味清热凉血、解毒、透疹的药物,它含有的紫草素具有抑菌、消炎作用。紫草的根部呈暗紫红色,在古代被用作天然的植物染料。

  晋代崔豹《古今注》载:“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绛即大红色,而重绛则是颜色较深的红色,这种胭脂并不是红花制成的,那是用的什么原料呢?唐代《续博物志》解释道:“三代以绛,涂紫草为臙脂。”这种绛色的胭脂,正是紫草制成的。据孙思邈《千金要方》载,用紫草作为染色剂制作唇脂时,须将紫草煎数十沸,取出一根紫草放在指甲上研碎,若紫草心呈白色,则其中的紫色色素已经褪尽,就可以将其取出了。唐代医书《外台秘要》收录了大量制作口脂的配方,很多方中都有紫草,还常以紫草和朱砂配合,调出不同的颜色。紫草的颜色偏紫,因此“若作紫口脂,不加余色”,如果要做朱红色的口脂,则“和两大豆许朱砂即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