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成名。但在眼下,在实现这一夙愿的路上,很多家长已经走得太远。采访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和孩子对于“出名”显得非常热衷。
出名要趁早,多早才算好?现在的孩子那么爱出名,到底妥不妥?
【武汉“五道杠少年”网上走红】
两岁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今已经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在网上流传的事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亦被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是网络炒作和当下教育体制下的悲剧。
【“演讲帝”杨心龙】
一份总长超过一个小时的演讲合辑在网上引发了广泛争议。一部分网友认为杨心龙是“天才儿童”,另一部分人则指责“孩子从这么小就开始学着说大话、空话,教育制度和家长都该受到谴责。”认为杨心龙的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符,失去童真,还质疑其家庭教育。杨心龙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家孩子很正常,是网民不了解他;其父还表示他这是对孩子因材施教。
【百家姓神童王仙妮】
在虎年春晚上,只有7岁的沈阳小姑娘王仙妮串场表演《倒背百家姓》。然而,节目也遭到许多观众的非议,称其宣扬死记硬背的方式,会误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春晚还没结束,网上便出现许多“控诉”这个节目的帖子。
【“小周立波”张冯喜】
在2010年8月22日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中,张冯喜表演海派清口脱口秀,她先模仿周立波的经典段子“打桩模子”,笔挺的西装、优雅的领结,举手投足间一副老克勒的派头,几乎就是周立波的缩小版,配上她难掩稚气却表情淡定的脸,顿时令全场观众笑翻。之后她又带来一段自己和妈妈一起创作的普通话清口秀,自称是“打桩模子”的最新升级版,滑稽指数丝毫不输之前的上海话版本。
出名趁早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显得太深奥了,而在孩子成名的背后,其实付出最多心血的是他们的父母。如今支持“成名趁早”的家长为数众多,由于社会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家长们早早地为孩子的未来谋求出路。而与此同时,家长们对于成名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乏担忧。
从小培养能出场———辰辰今年才六岁,却已经可以在台上进行非常熟练的表演了。跳舞、小主持……辰辰俨然一个“小明星”。每个周末,辰辰妈都要带着女儿到处“走场子”,无论是学校组织的演出还是社会上的活动,哪怕只是妈妈同学的婚礼,辰辰妈都希望女儿“把握机会一展才华,锻炼机会等待时机”。辰辰妈最爱引用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早出名早赚钱——— 小王觉得,让孩子早点有能力赚钱没什么不好,“现在社会上到处弥漫着‘出名成家’的气氛,只要一出名,不管多年幼,都可以赚大钱。”小王现在就一直在策划着怎样让儿子走上明星的道路。她觉得,有钱也是一种能力,可以给孩子今后创造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多接触社会不是坏事——— 虽然在事实上并没有让孩子“成名成家”,但方小姐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孩子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多接触社会不是坏事,可以让孩子从小增长见识,在今后上幼儿园、升学上也会增加竞争力。”
不知会不会影响成长——— 谈到“出名趁早”,伊依妈妈则表现出了一些担忧。伊依妈妈喜欢给女儿拍照,小伊依现在在网上也是小有名气了,博客点击近100万。伊依妈妈说:“伊依总是接触到太多太多的赞美,也有很多人喜欢她。但是我感到非常矛盾,担心孩子早早出名会不会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快乐最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否让孩子早成名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家长应该意识到过早出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广州“苹果树”教育中心资深心理专家刘智刚说。
小名人多是父母失落的投射——— 家长往往容易把自己的失落投射到孩子的成长中,而一旦如此,孩子就成了被操纵的木偶或工具。这本身就阻碍了孩子选择的自由。
过早成名对孩子心理成长不利——— 很多小名人可能现在很成功,但和同龄人相比,他们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更大,未必很快乐。当孩子被非常多的人认识后,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而过多的赞美和关注容易让孩子变得浮躁、骄傲。有些孩子甚至会被这种生活“冲昏头脑”,难于适应社会。一般来说,“人来疯”型的孩子易成为小明星,而一旦这种成长中的暂时特性受到了畸形的鼓励,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发育不健全。
限制孩子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小时候表现出来的优势不一定是适合他终身发展的方向所在。如果过早把孩子限制在某一领域,孩子就失去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不能朝着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结果到成年后真正成才的很少。
可能带来巨大心理落差——— 成为小名人有很多因素,包括孩子的自身形象、才艺表现能力等,有些孩子小时候非常可爱,长大了却普普通通,自然就“泯于众人”了。到时候,孩子需要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专家建议家长适当带孩子参加一些大型活动,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心态一定要摆平,明确自己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去出风头、争破头抢第一,而是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或者只是去玩一玩。
久久健康网(www.9939.com)小编温馨提示:想浏览更多久久健康网精彩信息请点击返回久久健康网相关资讯频道,有专业的健康专家为您的健康排忧解难。
(实习编辑:谭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