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我们这一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近40年的成长,一路走来,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体验人。
童年的我们玩铁环、打弹珠、骑高脚木马、打沙包、在地板上跳人字田;看黑猫警长、海尔兄弟、花仙子;打街机、玩魂斗罗、玛丽水管等。回想过往,林林总总,记忆犹新。放眼现在,已为人父母。流逝的时光带不走童年的记忆,改革开放前期的我们过得充实而快乐,然而过往的一切均还历历在目。
那时的我们。春天:我们用山上砍来的竹子,破成篾条(竹条)用丝线扎成风筝筐,再用2.5角钱一张的风筝纸糊好,经过半天的晾晒,用黑色毛笔画上小人,拿到田间放飞,看谁的又高又稳;我们还穿着水鞋,背着小箩筐到山上到处乱窜,只为找到那刚冒头不久的蕨菜、山菌。夏天:我们光着脚丫到处乱跑,整个暑假大部分时光都会到河里游泳、摸鱼,那时的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绿,鱼也是那么的多,用家里的撮箕在清澈的河水里翻开大石头,用手连同小砂石一并往撮箕里刨去,抽起承重的撮箕,捡去里面的砂石,鱼儿就会到处乱蹦,五条、六条不等;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家乡有个动人的故事:“这一天是螃蟹嫁女的日子,那天螃蟹家族会成群结队地为螃蟹女儿办理婚事,”如果运气好遇上了,我们会拾得盆满钵满;秋天:我们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拾谷穗进行“勤工俭学”——也就是学校组织广大学生到田间地头,去拾打完谷子后遗留到落到田间里的谷穗,也是让同学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杜绝浪费。那时候我们最喜欢过的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又名“强盗节”,因为节日当去“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是不会被当成小偷来抓的。那天可以到别人家里“偷”东西,是因为中秋节是代表丰收的节日,每年到了中秋时节,家家户户地里种的、树上挂的、土里长的等等都已成熟,节日当天你到我家树上摘些、我到你家地里挖些、他到家里拿些,大家都不会计较,成熟的季节,相互“赠送”些吃的东西,图个丰收吉祥。冬天:我们南方的冰雪比不上北方,但也不缺它的独特韵味,北方是大雪纷飞,南方却是冻雨绵绵。那时,只要一下雪,马路上、拱桥边、斜坡地都是我们的天堂,我们把竹子用刀破开切成片(竹片要宽而薄),再用火烧其一头,用力在火烧处扭,直到把竹片扭成九十度直角,一副自制的滑雪橇算是完成了。我们拿着它在雪地里滑雪、嬉戏,用它从斜坡顶处滑到坡底,因为没有什么安全设备,很多时候我们还未滑到坡底就已是人仰马翻,但我们却是乐在其中,早把跌倒的疼痛忘得九霄云外。
时光如梭,新中国40年沧海桑田巨变,成就了一个崭新的东方大国。那时整个镇上除了学校和镇政府盖了一层平房砖楼外,其余家家户户都是木房子。现在不论你走在哪一个乡村,每家每户的别墅、庭院矗立在你眼前,虽少了些规划,但也不失自然、整洁、美丽。走进这美丽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绿,还有鸟鸣和花香,让你宛如身处世外桃源;之前坑洼公路,现已变成柏油路,上贵阳要颠簸10多个小时的日子,被1小时的高铁所代替。出门就会踩得满身泥的乡间小道,取而代之的是村村寨寨都相连的通村、通组公路。当你散步于乡间的路上,你随处都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私家轿车,出门再走几十里山路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那时我们虽已吃上饱饭,但青黄不接、灾荒之年还会整日吃土豆、红薯果脯。现在,当你走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现代化的耕作模式,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互联网 ”销售模式,把我们山沟沟里的土特产带到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农民不仅吃饱了饭,钱袋子也鼓了起来;那时一家只有一套体面讲究的衣裤,每逢节日、婚庆都是穿着它出门,如今不仅有了四季换洗的衣裳,咱们农村也跟上了新时代潮流,个个穿的花枝招展。
记得那时我们村就李老毛家有一部座机电话,要想和外界亲朋联系,得提前通知准备,走两里山路来李老毛家候着。现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信号已覆盖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有一部移动电话,哪里都能和家人、朋友联系。当时最富有的人家才看得起的黑白电视,现在家家都是宽屏液晶彩电,信号已实现“户户通”;当时就怕家人生病,如有一人生病,住院就医的钱要花掉这家大部分的积蓄,生些小病什么的,他们甘愿忍着、挨着也不愿去医院。如今政府出台了大病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能够为困难群众治疗大病,提供大病服务保障的一种新型医疗救助制度,它的保障范围十分广泛,并且报销比例很大;晚上的农村也格外热闹,每个村的农民文化家园休闲广场都已建成,没事的大嫂、大伯们会集聚一堂,跳跳广场舞、唱唱老山歌。你若身处其中,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将映入你眼前,让你流连忘返。
儿时的记忆永远是那么的清晰,明澈,家乡的味道还是那么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