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见不散的约定》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20岁的生日中收到了父母赠予的《淄博晚报》,过后对于晚报赋予了一种情感,慢慢的喜爱上了,约定着与其度过每一天,不妨来看看这篇美文吧。
1993年的父亲节是哪一天,我记得再清楚不过了。在1993年6月16日的《淄博晚报》上发表了我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篇文章《爸爸,感谢你》。24年过去了,文章开头的第一段我仍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爸爸,6月20日的父亲节就要到了,女儿没有多余的钱给您买美丽的鲜花或是精美的蛋糕,女儿只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您说,太多太多的爱要向您表达……。短短六百多字的文章,带给我的喜悦是铺天盖地的,十九岁的年龄,给点阳光就灿烂,还不懂得掩饰自己。邻居叔叔阿姨的夸奖,同学同事的羡慕,让一颗年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一口气买了十几份作为纪念,这十几份报纸,由于保存得当,至今崭新如昨墨香四溢。
每年过生日,父母都会为我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二十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份1995年的《淄博晚报》订单收据。因为之前无论我怎样对父母软磨硬泡,他们都守口如瓶,只是说:“到时侯保管你满意。”所以,难忘收到这份礼物时柳暗花明的惊喜,更感动于他们对我编织文学梦的认可和鼓励,当晚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写下了《哦,生日礼物》,很快就被发表在1993年11月12的《淄博晚报》上。
读晚报,为晚报写稿,成了我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事。母亲过四十七岁生日时,我提前就琢磨着送她一份有意义的礼物。母亲爱唠叨,有时唠叨起来就没个完,可我并不厌烦。我知道,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一定会唠叨而且是世界上最有资格唠叨的人,她想通过唠叨给她的儿女灌输一个最朴素的哲理:把她走过的路得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尽可能的少走一些弯路。所以,我提笔写下了《母亲的唠叨》,很快就发表在1994年1月31日的《淄博晚报》上。这一天,恰好是母亲生日,手捧着报纸,她的眼睛湿润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想,这份别具一格的礼物将会永远鲜活在我们母女二人共同的记忆里,从来都不会忘记,永远不需要想起。
1995年年底,父亲的一个老战友要给我介绍男朋友,是他的一个同事。小伙子是个大学生,英俊潇洒,工作体面。再看看自己,真有几分自卑。但我们一见钟情,不久就确定了恋爱关系。1996年1月22日的晚报上刊登了我《初次相亲》的喜悦和甜蜜。婚后初期,我们常会因为看电视而发生口角。于是,一篇诉说我甜蜜烦恼的《电视大战》刊登在1996年5月9日的晚报上……不知不觉间,我把晚报当成了一个可以分享快乐倾吐心声的知心朋友。
前几天,在晚报25周年征文里看到一个老读者说,他当时为晚报写了不少言论。我想,他所说的言论,就是头版的“今夕谈”。给副刊写稿多了,我也很想在这个栏目里露露脸。有一回在别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河南某标准件厂专为科研人员设立了一项“屡败屡战”奖,以鼓励他们在失败面前不低头,总结经验教训,以取得最后胜利。我读后感觉很有新意,于是写出了《有感于“屡败屡战”奖》,很快就刊登在1997年9月2日的晚报上。
不知不觉间晚报已走过了25个年头。25年前,当与试刊中的她相遇时,我还是个十八岁的小姑娘,如今我的儿子都十八岁了,让我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25年的光阴,我庆幸一直都是晚报的读者。在这信息泛滥资讯免费的时代,更需要报纸用铅字铭刻时代,用责任为读者去伪存真。这个使命,晚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早在十月份,我就订了明年的晚报。这些年,她与我始终相随,陪我走过喜怒哀乐的每一天;在新的一年,她还会陪我一起走,再续每天不见不散的约定。
作者|王晖
公众号:爱读淄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