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的观后感心情-倔强是一种“青春病”

浏览 4

  年轻时,我们常常犯错误,并且还倔强的不肯认错,于是有时就招来一顿打。都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我想,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切身体会。作为父母,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出发点都是“爱”,虽然这种爱的方式不一定正确,不一定有效。但是,又有几个孩子在被打时能体会到父母当时的无奈和难过呢?“养儿方知父母恩”,这种“恩”不仅仅体现在父母身体上的辛苦,还体现在他们精神上的酸楚无奈啊。不是到了他们感觉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们怎么会用这种看似极端的方式呢?而等到我们也为人父母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们当时内心的痛楚。可是,那时候还来得及吗?当所谓的“代沟”消失的时候,当我们知道与父母讲和了,当我们理解他们并且也像他们当年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还在吗?而如果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或者到了他们已经“不认识”我们的时候,我们又该有多少痛悔啊!还好,对于尼莫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

  看完这一电影,竟然不由的想起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里的几句话:“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决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他说的是自己的母亲,换成父亲不也是一样的吗?而且,父亲和倔强的男孩子之间似乎更有着天生的隔阂。似乎,倔强成了每一个人年轻时的“青春病”。

  “小丑鱼”虽然没有像史铁生那样的遭遇,但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他一样认为有这样的父亲是多么的“不幸”,所以他是无法理解父亲的“胆小”、“缩手缩脚”的。他是那样的年轻气盛,那样的倔强,那样的自以为是,以至于刚一离开幸福的家(他认为是幸福的吗?)就被抓住。还好,期待“大团圆”的心理占了上风,影片让他们一家人团聚了。可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有这样的美好!多少孩子离家出走,最后受到巨大的伤害;还有多少孩子,赌气离家之后永远回不来了!不知那时的他们可曾后悔过?他们又可曾知道父母失去他们之后的痛苦?又有多少孩子能懂得父母“胆小畏缩甚至低声下气”、“罗哩罗嗦、唠哩唠叨”的活着的原因?那一切都源于爱啊,源于害怕失去啊!虽然影片的结局是“失而复得”,也幸好是这样的结局。

  但,如果不是呢?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甚至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吗?但是,多少儿女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在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父亲莫林那虽然不善于表达却无损其伟大的爱,更有编剧希望观众认真思考的问题!

  父亲莫林终于找回了孩子尼莫,尼莫也成长了,终于明白了父亲,跟父亲“讲和”!“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孩子的每一次远游都是父母无尽的担忧,这一点尼莫能从此明白吗?但愿所有的父子亲情之间的矛盾都能有这般美好的结局。套用一句诗来做一个总结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个人爱得深沉!”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左手写诗右手为文
作者:郭青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