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哺乳期怎么吃营养又不胖?

浏览 10

一年一度的全民营养周又到了,如何做到科学饮食这个话题,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

而对于孕期和哺乳期女性这两个特殊群体,科学饮食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健康,还对胎儿发育,以及出生后宝宝的长远健康有着极大影响。

01

孕期的饮食和营养

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女性在孕期需要摄取更多的营养。但处于不同孕周的女性,对营养的需求其实并不完全一样。传统观念中,一怀孕就大补特补直到生产的做法,不仅不科学,甚至会危害母婴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孕期每个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饮食、补充营养。

孕早期

孕早期,由于胚胎还比较小,对热量和大多数营养的需求与孕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女性自身储备的营养,就基本能满足宝宝的正常发育需求了,所以在饮食上不用特别加量,而是应该注重食物种类的多样性,比如每天吃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吃够25种以上,就可以很好地保证营养的均衡。

另外,由于此时早孕反应大多比较强烈,往往会让准妈妈胃口变差,因此可以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通过少吃多餐的方式,来帮助对营养的吸收。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肠胃,加重早孕的不适感,所以尽量少吃或不吃。

通过均衡的饮食,孕早期一般无需额外补充营养素。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叶酸。叶酸虽然广泛存在于深色绿叶菜中,但自然条件下的叶酸遇热容易分解,吸收率也不高,所以仅仅通过食物获取,很难满足孕期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 从孕前三个月(备孕期)开始补充,并至少持续到孕后三个月。当然,条件允许的话,整个孕期都持续补充叶酸也是没有问题的。

孕中期

随着胎儿的增大,准妈妈需要的营养素逐渐增多,这个阶段的饮食量也有所增加,就更应该关注怎么吃的问题了。

首先应该 适度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比如瘦肉、奶类、蛋类、豆类和坚果类,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组织的增大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摄入不足容易造成胎儿发育缓慢。

其次应该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很多女性在孕期为了保持身材,或错误理解了“营养”的含义,选择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而不吃主食,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胎儿能够利用的能量主要以葡萄糖为主,而人体内的葡萄糖又主要靠碳水化合物转化,摄入不足不仅会使胎儿生长受限,还可能让母体因饥饿而导致血液中的酮体蓄积,对胎儿的大脑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推荐准妈妈每天的进食量,大约保证在250-300g主食,300-500g蔬菜以及200-250g肉类。

另外,随着胎儿骨骼的发育,对钙的需求量大增, 准妈妈也要注意钙质的补充。

我们的身体是自动优先保证胎儿需求的,所以在母体摄入钙量不够时,会动用体内的钙储备来供应胎儿。长期下来容易造成准妈妈缺钙,出现抽筋、骨质疏松等症状。可以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奶酪、虾皮、黑芝麻等等。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从孕中期开始, 准妈妈要格外注意对血糖的控制。

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的饮食习惯,否则容易诱发妊娠期糖尿病,导致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出现。可以多吃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比如粗粮、绿叶蔬菜、瘦肉、奶类等等,水果也要控制量,不能无限制的吃。

孕晚期

到了孕晚期,胎儿快速生长,准妈妈的饮食也要相对增加,每天保证主食在250-300g,蔬菜300-500g,肉类200-250g。另外,由于胎儿开始在体内储备铁以供出生后使用,因此这个阶段准妈妈除了钙以外,对铁的需求量也大增,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可以增加一些含铁高的食物,比如木耳、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等。

其中特别注意动物肝脏,因为其含有超高的维生素A和大量胆固醇,所以最好每周吃不超过两次,每次不超过50g。如果食补的效果不佳,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铁剂来增强补充。

另外,孕晚期准妈妈增重比较快,,饮食上更需要注意低盐、低脂、低糖,同时尽量减少精细粮的摄入,水果也可以多用蔬菜来代替,这能有效防止血糖升高,减少水肿的出现。

02

哺乳期饮食和营养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宝宝在出生后至少应该母乳喂养至6个月,有条件的话可以哺乳至1岁。那么作为宝宝一开始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母乳的质量与新妈妈的饮食自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和怀孕时优先供应胎儿一样,新妈妈的身体也会优先确保母乳的合格产出,在营养素摄入不足时,会动用自身储备,以满足宝宝的需要。那么一旦某些营养素严重缺乏,新妈妈的身体就会处于内耗当中,长此以往势必给自身健康带来极大损害,并且再反过来影响母乳的质量。所以保证哺乳期营养摄入均衡、充足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哺乳期新妈妈饮食中的物质,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其中的某些成分有可能引起宝宝过敏等不良反应,所以新妈妈也并不是如想象中那样,可以彻底解除禁忌,随心所欲的选择食物。还是应该尽量吃天然、少刺激、低致敏率的食物,像贝类、螃蟹等海鲜,一些家庭不常食用的热带水果、坚果类,在哺乳期最好慎重选择。

以上就是孕妈妈和新妈妈要重点关注的营养问题,希望大家做好营养管理,愉快地享受育儿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