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王在晋简介 王在晋是怎么死的?

浏览 19


  王在晋,是明朝的官员,万历年间中进士,此后入朝为官。天启年间参与修撰《三朝要典》,因此在魏忠贤等阉党遭到清算的时候,被牵连在内问罪。

  王在晋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43年,是江苏太仓人氏,字明初,号岵云。万历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后授中书舍人职位,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泰昌年间,迁兵部左侍郎。

  熊廷弼和王华贞,因为丢失广宁,而受到皇帝问罪诛杀,王在晋于是在天启二年,代熊廷弼成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朝廷对王在晋寄予厚望,天启帝特别赐给他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让他在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之时便宜行事。

  当时辽东一带的形势非常严峻,王在晋在亲自视察之后分析,广宁失去之后,已经无局可布。朝廷兵力归缩于山海关之内,已经无一步可退。后来他接受蓟辽总督王象乾的建议,放弃收复广宁改而“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

  广宁虽然是战略要地,按时再失去清、抚、开、铁、辽、沈之地后,算是孤岛。就算夺回来之后,也守不了多久,反而是个累赘,倒不如放弃。他建议:“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又言:“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昔武侯云地势兵者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山海一关不过通夷贡夷之道,严远戍之防有两河为保障,何夷虏之足忧。而今且以为冲边绝塞,此岂有形之天堑,成不拔之金汤者哉。臣与同事诸臣谋之,有欲筑敌楼,先居高山、高岭者。夫敌楼孤峙,能击远不能击近,倘为贼所乘,则益助其凭高博击,而我失其所控御矣。”

  王在晋把山海关看的十分重要,要进一步谋进,必须依托山海关作为保障。在山海关成为保障的情况下,一步步的慢慢图谋前进,“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王在晋那个时候,山海关还不能承担起边防第一关的重要作用。王在晋虽然有那样的想法和决策,但是山海关整座城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早些年的上海关只是“通夷贡夷之道”,防范敌人远在关外的堡垒。要将山海关当作凭仗,就必须重新修建一座新城。而这座新城要修成一道铁城,负担起军事要塞的任务。

  兵部尚书张鹤鸣为视师辽东复命时说:“自辽患以来,经略死难系狱,累累匪一……今日经略,难于前日之经略万备矣。王在晋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肩重如迎刃理丝,但秉正不阿,人醉独醒,独臣于在晋两人耳。”

  “臣核道、镇估工计费,谓湏银百万,盖并造衙舍、筑铳台、建营房之费尽入估数。”王在晋算了一下重修新城的资金,上奏朝廷。朝廷只拨了二十万两给他,此事难矣。

  当时袁崇焕和孙承宗等人,都反对王在晋的主张。朝廷不知道边关情形,于是孙承宗自请到山海关视察。回朝之后,孙承宗上奏说王在晋不足以担当大任,于是王在晋就被调回,改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在晋调走之后,孙承宗亲自督师,将徐建的重点放在宁锦两地,大力扩军备战,“破格用人,以期实用,图复建骠骑之功”。

  王在晋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改任兵部,崇祯元年又为刑部尚书,又迁兵部。后来因为牵连到张庆臻改敕书事自己中被削籍归乡,后来在家乡去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