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的结局 荀林父为何没有被杀掉?

浏览 12

  邲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

  派荀林父出战的是晋成公,但当荀林父败仗回国以后,国君已经变成了晋景公。之所以没有杀掉荀林父,会不会是由于晋国国君交替的结果呢?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还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国君之间的交接,的确会造成国家政策的一些改变,晋景公和晋成公虽是父子,但是在执政方式上却大不相同。晋成公求稳,因为他的国君之位是赵盾所拥立的,所以他极其依赖甚至是忌惮权臣赵盾的势力。可是,晋景公不一样,他父亲晋成公在晋国经营了好些年,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一些势力,虽不能完全和树大根深的赵氏对抗,但总有资本了不是。有了资本,胆子就有了呀!再加上,晋景公继位之前,权臣赵盾就已经死了。赵氏势力相对来说降低了那么一点点,赵氏内部也发生了内斗。赵朔和叔叔赵括、赵同的政治观念不同,分歧很大。而赵朔是个短命鬼,死的也很年轻,接下来赵氏就全部掌握在了赵括兄弟手里。赵括兄弟中的老幺赵婴和赵朔的遗孀赵庄姬私通的奸情曝光,赵括放逐了赵婴,引起赵庄姬不满,导致晋国宗族和赵氏断交,赵氏失去了一把保护伞。所以,在晋景公时期,他才能够将百年望族赵氏全族消灭,这就是他们父子经营多年以及晋国卿族倾轧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晋景公和晋成公是不同的,他维护君权的决心更大,且政治手段更加强硬。

  既然如此,那么荀林父打了败仗,使得晋国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始终屈居楚国之下,霸主地位尽失,晋景公有胸襟能够原谅荀林父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荀林父在晋国是一个怎样的地位呢?他的背景如何?

  荀林父是在晋国的原正卿郤缺死后,才正式担任正卿执政大夫的职位。同时,荀林父还担任了晋国中、上、下三军中的中军将,即中军元帅,属于晋军中的最高指挥人。也就是说,执政大夫郤缺死后,晋国高层政治集团六卿中,荀林父是职权和地位最高的那一个。

  当初,晋灵公时期以及晋成公时期,赵盾都是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死后,提拔了自己的盟友郤缺为正卿。本来中军佐荀林父才是顺理成章成为中军元帅的人,但是赵盾专权多年,强制性的提拔了郤缺为中军元帅。这一次,荀林父终于可以坐上六卿之首的位置,正准备大干一场。

  邲之战战败后,那时候晋景公继位时间还没有多久,此时的晋景公是急需一批骨干力量的。而这批骨干力量一般都会被安排进晋国六卿中,六卿就是晋景公的政治智囊团以及军师,主管晋国朝政。荀林父处于中军佐多年,是最接近中军元帅的职位了,也是最熟悉中军元帅的职务的人,所以郤缺死后,荀林父是晋景公最为信赖的人。

  荀林父自知失责,回国以后自行请罪,请求晋景公将其处死。晋景公的心里也是很郁闷的,但是此时他正是用人之际,荀林父又是一把好手,就这样杀掉真的不是一点可惜啊!同时,士贞子也劝说晋景公不要杀掉荀林父。他认为荀林父是尽职尽忠的臣子,若是杀掉就太不划算了。于是,晋景公顺着台阶就下了,他让荀林父官复原职,并不惩罚荀林父。晋景公大度,然荀林父却一直记着自己让晋国处于危难,所以在后来的战役中,荀林父带兵攻打郑国,重新将郑国拉入晋国阵营。

  所以,荀林父没死,是因为晋景公精明的政治远见,以及士贞子的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