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新,1937年生,河南省新安县人,赵氏“万修堂中医”第六代传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他临证师承名医张海岑研究员;文献学师从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余瀛鳌研究员。学术上尊《内》《难》,崇仲景,法李叶,以脾胃立论,擅治内外妇儿杂病、温热时病及中医急症。
赵法新注重辨证论治,提出“辨证论治十法”,完善辨证论治全过程,且融入病案中,详论析、明方解、诠释辨证论治,为规范中医病案书写做出了有益尝试。获“密闭冷却回流陶瓷煎药壶”等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胃康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7项科研成果奖。主编、主审《中医文献学辞典》等6部专著;参编、点校《医案丛刊·肝病》、《近代中医珍本集·伤寒》等29部著作。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组成:莱菔子180克,槟榔60克,枳壳60克,焦三仙各60克,鸡内金60克,牵牛子60克,大黄100克,连翘120克,蒲公英120克,丹皮60克,赤芍60克,三棱50克,莪术50克,白术120克,甘草30克。
制法:山楂、连翘、蒲公英煎煮二次取汁,备用;鸡内金打碎,清水洗净,晒干,文火微炒;余药清洗,晾晒、烘干、打细粉(100目),以药汁泛丸(浓缩丸),梧桐籽大,晾半干,低温60℃烘干,紫外线杀菌,干燥阴凉处密封保存。
用法:重症1次9克,轻症6克,小儿酌减,1日2~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积有久暂,症有轻重,腹肠不一,故量病服药,中病良,勿太过。
功能:消积导滞、通腑排毒、清泻胃火、理气化瘀、健脾补气。
主治:食伤脾胃,纳运失司,积热化火而致饱胀、胃痛、吐泻、嗳腐食臭、口臭、口疮、龈肿齿痛、咽喉肿痛、火毒疮疖、痤疮蜂起、大便秘结或胶黏不爽,脉弦细数,舌质红,苔黄厚腻等一派积热火毒之症。
方解: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气旺,饮食有节,纳运正常,运化良好,则脘腹舒适,气机条畅,化源充足,精力充沛,身体自然健康,故曰:“脾胃者后天之本也。”必须处处保护,勿令其伤。胃肠属腑,泻而不藏。若内伤饮食,外感六淫,劳倦过度,皆伤脾胃。
脾胃伤,则百病生:胃气伤,滞塞而不纳、气逆而不降、食滞而作痛、积热而口臭、火克食而消谷善饥、阴火盛而口疮生;脾气伤,健运失,饱胀而嗳气、积滞而吐泻、湿阻而痞满、气虚而汗淋、血瘀而循障。治疗大法,遵东垣“补脾胃,泻阴火。”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故首先消积导滞,通腑泄热,积去热除,莱菔子辛甘而平,入脾胃肺经。辛能行气,甘能益脾,既行脾胃气滞而消积导滞,又具推墙倒壁之力,推陈致新,故能治一切食积气滞,既有推而泻下之功,又无苦寒败胃之弊,为之君。
积而气滞,痞塞胀满,枳壳苦辛微寒,入脾胃经,气香味厚,苦能泄,辛能行,走而不守,行气之力较猛,能破气消胀,消积导滞;槟榔辛苦温,入胃大肠经。辛散行气,以除胀满,苦温降泄,以通腑气。相须配对,共助君药,消积导滞、除胀之力倍增,为之臣。
饮食伤胃,取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化积而助运;积滞化热,佐苦寒降泻之品,导热下行,牵牛子苦寒清降,入大肠走谷道,治宿食不化、腹胀便秘;大黄苦寒沉降,善荡涤积热,通腑泻下,祛其邪、泄其热、保其津也;余热未尽,佐以连翘、蒲公英等甘寒微苦、清热健胃、益脾养阴、药食兼用之品,寒能清热,微苦健胃,甘能补虚益阴,至为合宜。
食积气滞而血瘀必成,三棱、莪术相须为用,辛苦温,入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削坚,治食积腹痛、胸腹满闷;血热而瘀,故以丹皮、赤芍凉血散瘀。
病机从积→虚→热→瘀,积热瘀之邪虽去,脾虚当补,故重用白术,健脾补气,合枳壳为枳术丸,消补兼施,既助运祛邪,又固本防复,此十三味药,相互协作,祛邪扶正,共为之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之使。全方共奏消积导滞、通腑排毒、清泄胃火、理气化瘀、健脾补气之功。
加减:积热过重,腑实难通,大便秘结,可变丸为汤,加白头翁、玄明粉,以荡涤之。
运用:未病先防。尊“胃肠属腑,以通为用”之旨和汉代养生学家王充“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养生之道。每隔一段时间服2~3次,以洁腑清肠,防病于未然。
初病早治。偶有饮食伤胃,积滞于中,遂服2~3次,消而导之即愈。已病早治,防变之谓也。
久积化火,积热火毒而见:口臭便秘、痤疮蜂起、疖肿不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重剂顿服,假体壮邪实,通腑排毒、泄热保津,积去热除,诸症释然。急症重拳,邪去正安也。(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社锋,万修堂国医馆赵晓东、高洪斌、赵保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