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案中医方药 分析与体会

浏览 9

湿疹案 杨某,女,60岁,于2016年6月14日初诊。主诉:双上肢肘关节至手腕皮疹瘙痒10余年,加重半月。患者10余年前小麦黄时,不明原因出现双上肢肘关节至手腕皮肤色红、瘙痒,挠后出黄水。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效果不理想。平时涂以皮炎平治之。天气转凉诸症减轻。半月前上症又发,肘关节至手腕,皮肤红肿,皮肤厚硬,瘙痒甚,流黄水,伴有心烦,大便日3次,大便质黏不畅,小便黄,纳可,睡眠可,舌红胖大,苔薄黄腻,脉弦滑数。既往有哮喘病史40年。患者证属湿热郁于肌肤。给以黄连茯苓汤加味治之。

方药:黄连15克,茯苓30克,黄芩10克,炒车前子10克,通草6克,清半夏9克,麦冬10克,远志6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20克,蝉蜕6克,甘草3克。以上为颗粒剂,6剂,水冲服,日1剂,分2次,食后服。 二诊(2016年6月21日):患者自述服3剂后,红肿、瘙痒明显减轻,现在晚上有时瘙痒,皮损大减,皮肤变软,红肿消退。舌红胖大苔薄白干,脉弦。药已对证,上方加赤芍凉血散瘀,5剂。月后随访基本痊愈。 【分析与体会】 2016年为丙申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以上4个病例,疾病虽不同,但运机相同,均属六丙年寒盛火郁。故选黄连茯苓汤加味用之。黄连茯苓汤为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之方,为六丙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水胜土复所立之方。清代医家缪问对其作了详解:“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此而不以辛热益心阳,何耶?按:六丙之岁,太阳在上,泽无阳焰,火发待时。少阴在上,寒热凌犯,气争于中。少阳在上,炎火乃流。阴行阳化,皆寒盛火郁之会也。故病见身热,烦躁,谵妄,胫肿,腹满等症,种种俱水湿郁热见端。投以辛热,正速毙耳。丙为阳刚之水,故宗《内经》气寒气凉,治以寒凉立方,妙在不理心阳而专利水清热。以黄连之可升可降,寒能胜热者,平其上下之热。更以黄芩之可左可右,逐水湿清表里热者,泄其内外之邪。茯苓、半夏通利阳明。通草性轻专疗浮肿。车前色黑,功达水源。甘草为九土之精,实堤御水,使水不上凌于心,而心自安也。心为君主,义不受邪,仅以远志之辛,祛其谵妄,游刃有余。心脾道近,治以奇法也。但苦味皆从火化,恐燥则伤其娇脏,故佐以麦冬养液保金,且以麦冬合车前,可已湿痹,具见导水功能。土气来复,即借半夏之辛以疏土。实用药之妙,岂思议所可及哉。” 缪问强调运气病机“寒盛火郁之会”,方义“专利水清热”。黄连茯苓汤之治少阴君火病机,不言自明。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头痛耳聋,嗌肿喉痹,呕逆血溢,内为瘛疭,外发丹疹及为丹熛疮疡。”又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根据顾植山“握机于病象之先”“辨天、辨人、辨病证”“因时识宜、随机达变”的思想,用运气理论指导临床,以三因司天方黄连茯苓汤治之,故获得奇效,并能够用于各种皮肤病。 上述皮肤病治疗的效果,是笔者意想不到的。平时的治疗,我们是以辨证论治为指导,以教科书上所教之方治之,临床上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跟顾植山学习五运六气辨治,使笔者脑洞大开,思维更加广阔,临床中对疑难病不再为难,更有信心,这是笔者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