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此病常见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一般预后良好。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以及先天体质因素有关。但最为常见的还是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为主。特别是女性易受情志因素的干扰,情绪不稳定,易郁易怒。如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妇人门》云:“气之为病,男子妇人皆有之,惟妇人血气为患尤甚。盖人身血随气升,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或月事不调。”清·叶天士《临证指南·淋带案》曰:“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情志之官,七情伤肝,直接影响肝之条达。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受到精神刺激,忧思恼怒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蕴结于乳房,则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久郁而易于化热,热灼精血,加之气血运行不通即形成乳房肿块。正如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中所说:“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指出了乳癖发生与肝气郁结的关系。
中医药学对此病的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传统理论认为肝经散布胸胁、辖乳头,故此病与肝经密切相关。此病形成因长期情志不畅,郁怒不遂,气机郁滞,肝气不舒,疏泄失度所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易致气滞血瘀;气机郁滞,气化不行易致津液停留而致痰凝、郁火内生,故此病多于生气、劳累后加重。
逍遥散为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
陈宝贵教授针对此证常用逍遥散加以软坚散结之药物来治疗,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消肿散结方法,收到不错的疗效,介绍如下。
组方:柴胡10克,香附15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益母草30克,薄荷10克,连翘15克,冬葵子15克,蒲公英15克,炙山甲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柴胡、香附、郁金、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益母草活血调经。薄荷、连翘清透肝经之郁热,且连翘具有消肿散结之功效。冬葵子、蒲公英、炙山甲活血散瘀、消肿散结,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
加减:若湿热偏重可加薏苡仁、土茯苓、黄连;血瘀加丹参、赤芍;肿块疼痛较甚加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肝肾不足加女贞子、旱莲草、杜仲;气郁较著可加川楝子、沉香、檀香。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32岁,2012年7月21日初诊。
长期情志不舒,而致胸闷憋气,纳呆食少,自觉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检查:右侧乳头外下象限触及直径为1.5厘米的肿块,皮色如常,压之疼痛,推而移动。西医诊为乳腺增生病。据舌脉症,辨为乳癖之肝郁气滞证。
方用:柴胡10克,香附15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连10克,益母草30克,薄荷10克,连翘15克,冬葵子15克,蒲公英15克,炙山甲10克,炙甘草10克,檀香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每日1剂,水煎服,7剂。
2012年8月1日复诊,乳房肿块缩小,疼痛略减轻,已不胸闷,遂减乳香、没药、檀香。继服14剂后,乳痛症状及肿块基本消失,食欲渐复。继服14剂而后随访1年未复发。
按:清·萧埙《女科经论》曰:“百病皆生于气,而于妇女尤为甚……”又曰:“妇人以血为本,妇人从于人凡事不得行,每致忧思忿怒,郁气思多……”“肝为刚脏”,其性最易动荡,情绪激动则勃然大怒,所欲不遂则抑郁不快,故女性情绪最易受情志影响而使气机运行不畅。以上病例依据舌脉症诊为乳癖之肝郁气滞证。结合妇女此病常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用上方加减治疗而愈。
此外,现代医学认为疾病与人的情绪、不良生活习惯、个人嗜好、睡眠不足、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乳腺增生症患者大多具有情绪不稳定的倾向,出现焦虑、紧张不安,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强烈以及情绪难以平复。因此在内服中药调理的同时,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消除不良情绪,减轻心身压力,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