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绪性,男,1953年生,河南省内黄县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省名中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副主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民间特色诊疗方法分会主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名誉主委、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特聘专家等。自幼随其父韦献贵学医,尽得薪传,长于疼痛及疑难病诊疗。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40余年。主编、编写出版《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西医临床疼痛学》等专著50余部,主编全国统编大、中专《中医内科学》等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级、地厅级科研成果及科技进步奖6项。 组成:制附子20克,桂枝15克,制川乌12克,制马钱子0.8克,土白术15克,苍术15克,制天南星12克,蜈蚣2条,当归15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鸡血藤30克,炙甘草25克。 功能:温肾散寒,搜风祛湿,宣痹通络。 主治:伏邪痹病之肾虚寒凝,湿瘀阻络证。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痛点固定,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甚,或肢体酸楚疼痛、沉重、肿胀,或关节肿大僵硬等,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弦紧。 用法:用文火先煎制川乌、附子1小时后,再纳入余药同煎30分钟,第二遍煎20分钟,共取药液500毫升。每天分3次凉服。制马钱子研末分3次冲服,连服7天后停用。 方解:伏邪痹病具有反复发作,顽固难愈,正虚邪实等特点。其发病“亦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篇》)“重感”绝非首次感邪,只是邪伏于里,“留而未发”之故。肾虚寒凝为其病机之关键,以致风、寒、湿、瘀之邪深伏,或寒郁化热,经脉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治之当以温肾散寒,搜风祛湿,宣痹通络立法。 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小活络丹化裁而成。原方之川乌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天南星祛经络之痰,消肿散结,并能祛风,尤善止骨痛;乳香与没药善行走窜,功擅化瘀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引诸药直达病所。然原方温肾散寒,宣痹通络之力尚属不足,更乏健脾祛湿之味,况且寒邪深伏,亦需投温热重剂方能取效。故加制附子、桂枝,以增强温肾散寒之力。附子长于温肾扶阳,乌头偏于逐寒开痹,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桂枝长于温散表寒,宣阳气于卫分,以透伏邪外出;苍术、白术燥湿健脾,其与桂枝、附子相配,使湿得温而化;马钱子善疏筋骨间风湿,且止痛之力强;蜈蚣搜剔透骨,化瘀通络,其与马钱子相配,尚可预防马钱子所致全身肌肉抽搐之毒副作用;鸡血藤养血活血,长于通络舒筋,其与当归相伍,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重用炙甘草取其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之功,又为预防乌、附及马钱子毒副作用必用之品。如此组方,标本兼治,相辅相成,俾正气复则邪自去,邪气去则正自复,经络气血宣通而痹自愈。 加减运用:寒郁化热,寒热错杂者,加水牛角粉、白芍、知母,减制川乌;痰瘀痹阻,关节肿胀或僵硬者,加土鳖虫、土贝母、僵蚕;肾虚督寒,腰骶、胯部疼痛甚者,加炒杜仲、炒补骨脂、鹿角、熟地,减川乌、天南星;膝关节冷痛,久肿不愈,状如鹤膝者,加皂角、穿山甲粉(冲服)、白芥子、泽兰。可同时选择配合针灸、药浴等外治疗法,以提高疗效。(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崔敏 刘爱军整理)
主治伏邪痹病 肌肉关节疼痛 蠲痹笑痛方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