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中医疗法大全

浏览 7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本病属中医学的“肠癖”、“下利赤白”等范畴。

  病因病机

  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伤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湿热积滞交结蕴阻脾胃而致。邪停中焦,阻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搏结气血,熏蒸脂膜,肠道脉络损伤,则痢下脓血。若疫毒炽盛,侵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则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痉厥的疫毒痢;若湿热疫毒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不能进食,则形成噤口痢。

  辨证论治

  湿热痢: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次频数,日行数十次,解而不畅,小便短赤,发热较高,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加减。

  疫毒痢:发病急剧,高热口渴,呕恶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抽搐不已或面白肢冷,呼吸急促不匀,腹痛剧烈,下痢脓血,肛门灼痛,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沉细而数。

  [治法方药]清热凉血,解毒辟秽。白头翁汤加减。

  寒湿痢:恶寒肢冷,痢下脓血,赤少白多,或纯为黏液白胨,胸脘胀闷,腹部隐痛,里急后重,日行数次,身重倦怠,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方药]温化寒湿,行气和血。胃苓汤加减。

  虚热痢:久痢脓血、赤白相兼、腹痛绵绵,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形体消瘦,午后低热,虚烦口干,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清热,和血止痢。驻车丸合黄芩汤加减。

  虚寒痢:下痢日久,便下稀薄,多为白色黏冻,甚则滑脱失禁下,下腹隐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温,腰酸怕冷,乏力倦怠,食欲缺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方药]温补脾肾,涩肠止痢。真人养脏汤加减。

  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经久不愈,发作时便下稀溏,混杂紫血黏液伴有恶臭,日行3~5次,腹痛,里急后重;休止期无明显的肠道症状,舌淡苔腻,脉细弱。

  [治法方药]发作期清肠化浊,和络止痛。休止期益气健脾,补血扶正。发作期用黄芩汤合香连丸加减。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1)处方:主穴①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②下院、天枢、上巨虚、神阙(隔盐灸)。随证加减:高热不退加大椎、合谷、曲池,或中冲、少冲、少商刺血;恶心呕吐加内关、尺泽或委中(刺血)、金津玉液;里急后重加关元、三阴交、长强;惊厥、抽风加人中、印堂、百会、风府、合谷、内关、涌泉;抗呼吸衰竭加人中(或素髎)、迎香、承浆、少商、涌泉、身柱;抗循环衰竭加素髎(或人中)、百会、曲池、内关、足三里、关元者灸。手法:泻法为主,得气后紧提慢按,结合捻转反复运针,留针30~60分钟,重症每日可2~3穴,每次取主穴①或②,加配穴1~2对,症状好转后改为每日一次,直到痊愈(也可用电针)。

  (2)处方:大椎、曲池、天枢、气海、足三里。有风寒表证者加风池、合谷。操作:本病多属实证,故宜针以泻之。对腹部穴位应刺1.5寸以上,四肢穴位可刺入2寸(成人)。大幅度提插,快速捻转,反复行针,加强针感。然后留针1~2小时,每5~10分钟行针一次。若有便意,给予行针即可控制。

  (3)处方:阴陵泉、三阴交、天枢、气海、上巨虚,脘闷胃呆者加中脘、足三里;恶心呃逆者加内关、内庭。操作:本型属实证,宜用泻法,以提插泻法为主,反复行针,以挫病势,亦可用平补平泻以调理气机。

  (4)处方:天枢、气海、足三里、阴陵泉、隐白。胃呆者加中脘,呕恶者加内关。操作:寒湿属实,治宜泻法,以提插泻法为主,反复行针,加强针感。若病程较长,热去湿留,则当补泻兼施,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针法中的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可因症采用。

  (5)处方:人中、合谷、神门、内关、中冲、劳宫、涌泉。操作:人中穴,针尖向上斜刺,进0.5~0.7寸,连续用提插法;合谷、内关均向上针刺,反复提插捻转;神门、劳宫、涌泉行捻转泻法;中冲浅刺疾出。

  (6)处方:十二井穴、委中、内庭、合谷、天枢、上巨虚。操作: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委中于静脉处放血,可放一毫升左右;内庭、合谷、天枢、上巨虚快速提插捻转。

  2.耳针疗法

  取穴:大肠、小肠、皮质下、交感、神门。方法:中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2次,也可埋针。初起每天换针10次,脓血便消失后不必每天换针,便培养细菌阴性后才可停针。

  3.拔罐法

  处方:脾俞、肾俞、大肠俞。操作:令患者俯卧,头偏向一侧,左右臂自然放置躯干两侧,用5~6厘米直径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使火罐吸住皮肤,沿背部脾俞至大肠俞,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推移火罐,反复推移2~3遍。动作要缓慢,用力要均匀,皮肤充血即可起罐。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4.推拿治疗

  (1)处方:神阙、天枢、足三阳经、上巨虚足三里。操作:补泻神阙法;点按天枢;提拿足三阳经;点按上巨虚;施用狮子滚绣球法,最后点按足三里。本法适用于湿热痢疾。

  (2)处方:大肠俞、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阴经、阴陵泉。操作:点按大肠俞,施用补泻神阙法,提拿足三阴经,最后点按阴陵泉。本法适用于寒湿痢疾。

  (3)处方: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阴陵泉。操作:将右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轻握拳,左手抓住右拳背,用右手中指分别点上述穴位,由上而下逐个进行,每个穴点按l~2分钟。

  5.熏洗法

  处方:乌梅500克。操作:将乌梅煎汤,将汤液倒入浴盆中,令患者入盆熏洗,先熏后洗,每日两次,7天为一疗程。

  6.热熨法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操作:将以上药物一起打碎,装入布袋,置人脐中,上盖厚布一块,接着用熨斗熨烫,逼药气入腹。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

  7.灌肠法

  处方:大蒜头适量(以紫皮为佳)。操作:将大蒜捣烂取汁30毫升,加入温水300毫升,充分搅匀,用灌肠器将大蒜液从肛门缓慢注入肠内,每次300毫升,10~15岁儿童150毫升,10岁以下儿童100毫升,每日一次,连用5日。

  8.穴位注射

  取穴: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双侧交替注射)。方法:每取1~3穴,每穴内注入0.1%盐酸小檗碱和1%奴夫卡因(等比例混合);或穿心莲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0.5~l毫升(注射速度要快),每日一次。

  9.贴敷疗法

  (1)处方:大黄30克,川黄连、广木香各10克。用法:诸药研细末,用醋调匀成膏状,取药膏5~10克敷于脐孔上,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湿热痢。

  (2)处方:赤小豆30克。用法:赤小豆研末,用酒或油调和,敷于两足心涌泉穴,每日3次。主治热痢。

  (3)处方:吴茱萸、艾叶各10克,白胡椒6克。用法:诸药共研细末,与米饭(适量)拌匀捣烂,制成圆饼两块,交替贴敷于肚脐上,再以艾条灸之,每日1~2次。主治寒湿痢及虚寒痢。

  (4)处方:吴茱萸、木香各15克,黄连9克。用法:诸药共研细末,用开水调匀成糊状,外敷脐部,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赤白痢。

  (5)处方:吴茱萸30克,附子6克。用法:两药研细末,用醋调匀成膏,敷于两足涌泉穴上,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主治噤口痢。

  10.灸法

  (1)取穴:神阙、中脘、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方法:神阙(隔盐)灸2~4壮(每壮用艾2克),其余各穴以艾条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2次。

  (2)取穴:天枢、气海、上巨虚。操作:艾条灸:每穴灸20~30分钟每日灸1~2次。隔姜灸: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灸5~7壮。隔盐灸:选用神阙穴,每次灸5~7壮,每日一次。

  11.药酒疗法

  (1)处方:大黄12克,白酒250克。用法:大黄浸于白酒中1~2天,去渣饮用,每日1~2次,每次饭前饮一小盅。主治积滞,诸痢初起。

  (2)处方:鸡冠花适量(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酒适量。用法:酒与鸡冠花同煎数沸后,饮酒。主治赤白下痢。(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