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是以情志不舒、气郁不畅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加快人类衰老,影响生活质量,危害健康的一类严重疾病,也是老年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广东省揭阳市中医医院卢永兵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老年郁证有很多证型,要辨证论治。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很早,《内经》虽无郁证病名,但对情志所伤致病早有论述,指出“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怒伤肝”“恐伤肾”均能致病。此后历代医家对由郁致病作为一个专门病证研究,朱丹溪明确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足见对气机郁滞所致疾病的重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辨治。 肝气郁结 常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安,面无表情,急躁少言,唉声叹气,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纳呆少食,大便失常。临床以疏肝解郁、顺气和中为治则,方剂用柴胡疏肝散加郁金、白术、太子参:柴胡、香附、郁金、枳壳、川芎、白芍、白术、太子参等。 肝气郁结,为诸郁之首。情志所伤,肝失条达,因而抑郁不安。肝经循少腹挟胃布胸胁,肝络不和,气滞血瘀,又肝气犯胃,故有胸、胁、腹胀痛,食少纳呆,大便失调。治当疏理肝气顺畅为先,正如费伯雄曰:“凡郁病必先治气,气得疏通,郁于何在?”上方柴胡、香附、郁金、枳壳疏理肝气郁结,川芎、白芍活血柔肝,白术、太子参益气健脾。 气郁痰结 神志抑郁、胸部痞闷、头眩晕、喉中似有痰、但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常觉咽有梗塞感、顾虑多多、食少但吞之顺畅。临床以解郁下气、化痰散结来治疗。方用半夏厚朴汤加枳实。 郁气与痰湿互结,迫近喉部,食道蠕动失常,常有异物感,是典型的“梅核气”。半夏厚朴汤顺气而解痰结,枳实、茯苓更能下气化痰湿,对气郁痰结之“梅核气”而无器质性病有明显抑制喉反射作用,改善“梅核气”症状,消除顾虑。 肝郁化火 暴躁易怒,面目红赤,胸胁胀痛,头胀耳鸣,失眠噩梦,口苦口干,便结溲赤,舌红苔黄。以清肝泄热为治,用龙胆泻肝汤去当归,加白芍、麦冬、大黄。 肝为刚脏,最怕抑郁而喜条达。郁久化火上亢,《临证指南》曰:“郁则气滞,久必化热。”阳火亢盛则易暴躁发怒,肝火上炎面目红赤、头痛耳鸣,肝主两胁,郁则经气逆而胸胁胀痛。郁火扰心则失眠噩梦,如《灵枢》所说的“悲哀愁忧则心动”。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泻肝经湿热,白芍、生地、麦冬柔肝养心;更有大黄、车前、泽泻引湿热从二便分解,疗效更佳。 心脾气虚 多思多虑,面色无华,饮食减少,心悸易惊,头晕乏力,怕事喜静,失眠健忘。以补益心脾为治。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多思伤脾,木郁克土,脾失健运,生化之源受阻,心脾气血两虚,故出现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心悸易惊,食少,失眠等心脾虚像。法当益气养血,补养心脾,气足血充,诸虚之症悉除。 气郁血瘀 心情抑郁,暴躁,面色晦暗,头痛,胸胁痛,痛有定处,健忘,舌紫瘀,舌下静脉曲张。以疏肝活血,益气去滞为治。药用血府逐瘀汤加黄芪、田七、丹参、人参。 肝藏血,肝郁失条达则血郁,血循环障碍,导致面色晦暗,性情暴躁、头痛、胸胁痛、健忘、舌紫瘀等许多血瘀症状。治当行气活血,改善血循环。血府逐瘀汤疏肝行气活血,田七、丹参活血和血,为理血药之佳品。行气活血药配益气药参芪,更有力促进气血运行,对消除血瘀证,改善血循环效果更佳。肝郁得疏,气血顺畅,郁证亦除。正如王清任曰:“气通血活,百病不生。” 郁火伤阴 性情急躁,心悸,失眠,目赤昏花,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以柔肝滋肾养心为治。用知柏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白芍、杭菊花。 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耗伤心肝肾阴液,虚火亢盛,故出现阴亏燥火诸症。治当滋养心肝。肾之阴,阴足则火降,郁火除则安。 中医文献所述的郁证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相似,属情志病。主要表现为对个人、家庭前途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言语、动作减少,社会交往淡,疲倦乏力,工作效率低,头晕痛,胸胁痛,失眠多梦健忘,饮食减少,性欲减退,甚或时有幻觉或有自杀念头。其致病原因多为思想、工作、待遇受到挫折,志愿不遂,忧思过度所致,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说的“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病因与症状,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老年人气血虚弱,阴阳失调,承受能力差,性格偏于孤僻,稍有刺激,容易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致病,因此郁证在老年人发病率很高。正如陈直在《养老寿亲书》中说:“老人之性,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在治疗上,中药比西药有明显优势,中医通过辨证分型,处方用药,疗效满意。但本病应重视做患者思想解释工作,并与患者周围人员配合,解除患者抑郁原因,才能收到更好疗效。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曰:“内伤情怀起病,务以宽怀解释。”只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本病预后良好,仍能延年益寿。
老年郁证有很多证型 要辨证论治
浏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