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神学说是神志病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可追 溯到 《黄帝内经》 , 《素问》 和 《灵枢》 中均有相关论述, 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随 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心神的相关理论也有了较大的 发展, 不过名称各异, 如 “中医心理学” “身心病学” “心 神学说” “情志病” 等, 直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医院 设立神志病科后, 才以 “神志病学” 相称。笔者认为人 体之神有 “五脏神” “五藏神” 之分, 两者相辅相成、 相 互依靠, 共同完成人体的神志活动” ?[1] , 张锡纯认为 “人 之神明有体用, 神明之体藏于脑, 神明之用发于心” [2] , 赵永厚教授等人 [3-5] 在此基础上以中医 “脏腑 - 气血 - 脑神”之形神统一思想为指导, 结合临床实践, 提出 了神志病创新理论 “体用学说” , 核心内容是脑为神之 体, 脏腑为神之用, 脑与脏腑相通, 五脏六腑皆主神, 非独心也, 并提出神志病的 “体用同治法” , 认为中医 药防治神志病当通过调节相关脏腑功能来调治脑神。 就此 “体用之说” 笔者十分赞同, 今人张大昌先生 说: “天下无无用之物, 无无理之事。若有其物, 必有 其用, 若有其事, 必有其理。理事体用为万法宗” [6] , 结合以上论述, 中医心神学也不例外, 但对于何为体? 何为用?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从体用思维的角度 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相关概念
关于心神学说, 人们多从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 出焉” “五脏六腑之大主” 来论证, 但笔者认为还要从 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认识。
1 神的本义
“神”为会意兼形声, 从示从申, 申亦声。 “申”本 义为 “交媾” “生殖” ; “示” 指 “先人序列” , “示” 与 “申” 联合起来表示 “繁育众庶的先人” , 就是说 “神”与生 俱来, 并携带先人的基因, 所以 《说文》 云: “神, 天神引 出万物者也” 。
2 神明的涵义
《黄帝四经》为: “道者, 神明之原也。神明者, 处 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 不言而 信; 见于度之外者, 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 静 而不可移也; 见于度之外者, 动而不可化也。静而不 移, 动而不化, 故曰神。神明者, 见知之稽也” [7] 。 笔者认为以上论述对 “神明” 的解释比较全面, 首 先, 道是神明的原动力、 源头, 说明神是由天地运行、 父母而带来的, 不是虚无飘渺的; 第二, 神处于人体 之内, 静而不移, 说明神为先天所传不能离开人体; 第 三, 神的征象在外可见, 动而不化, 说明在人的外部征 象可以查核到神的活动, 但不能从外面进行改变。所 以神是有活动的征象, 而不是无迹可寻。
3 《灵枢 · 天年篇》 中关于神的论述
《灵枢 · 天年篇》 详细论述了 “何为神” , 其条文为: “黄帝曰: 何者为神?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 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为人” [8] 。这就是说 随着胚胎发育逐渐成熟, 营卫气血充实, 五脏六腑的 功能正常运行, 生命活动的条件成熟, 包含父精母血先天所携带的心神基因 “神” , 开始进住身体, 藏于心 脏, 并决定着我们的心神系统是否成熟, 是能否成为 人的标志, 所以又称之为 “本神” 。
笔者根据神魂魄的生理特性, 结合现代心理学观 点, 提出了 “中医心理结构——神魂魄”的观点 [9] , 即 神魂魄三者以 “魄”为初级心理活动实现者, “魂”是 人精神的管理者和具体实施执行者, “神” 决定着人道 德、 精神、 意识、 追求等神志活动的方向, 是完成人的 神志活动统率者, 但 “魄”是 “魂”活动的基础, “魂” 是 “魄” 的管理者, “魂” 是 “神” 实现统率作用的通道, 又将 “魄”的活动反馈于 “神” , 三者始终处于一种相 互渗透、 相互融合的流动变化之中, 共同组成一个协 调而又相互平衡的动态的心理结构整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中医心神学说”至少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为先天所携带, 即与生俱来; 二是 处于内而见于外; 三是神藏于心, 为成人之标志; 四是 心神活动依靠身体机能发挥作用, 同时又反过来调节 身体的各项机能, 即身神合一。
《周易》 的 “先天为体, 后天为用” 论 《周易》告诉我们的最大秘密——就是 “天人合 一” 。其? “先天为体, 后天为用” 的体用思维, 在中国哲 学长期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种有体有用、 体用 合一的思维模式, 并且用于指导其他的理论与运用。 “先天八卦”的主旨讲的是宇宙之本及其功能。 代表的是 “本体” , 就是不变的 “根本” , 体是源, 体是 前, 体是道, 体是大原则。
“后天八卦”是根据 “先天”的另行组合, 其主旨 在说明宇宙万物的运行及其作用, 描述了地球及其物 质世界的生成、 变化、 发展的法则, 揭示了宇宙天体运 转对人类的作用规律, 代表的是 “事用” , 就是因之以 为 “用” 的 “原则” , 即人因以遵循的 “法则” 。 体, 其本来涵义一般指本原、 本体或实体; 用, 指 作用、 功用、 显现或用处。
后来体用范畴也被赋予了复杂多样的涵义: 一指 实体及其作用、 功能、 属性的关系; 二指本质与现象或 根据与表现的关系; 三指表示一和多、 全和偏、 必然和 偶然、 原因和结果、 主要和次要等多种关系含义。 对于人来说, 在母亲孕育的怀胎阶段, 也就是尚 未脱离母体以前, 即是生命体的 “先天” 时期; 母体出 生以后的发展阶段, 就是生命体的 “后天” 阶段。 ?所以, 每一个人, 一半是先天, 一半是后天。 “先天”阶段, 自己是无法选择的, 比如是男或是 女, 父母亲、 兄弟、 姐妹; “后天”阶段, 可以选择的, 比 如人的精神理想、 妻子、 儿女、 工作、 居处环境、 生活方 式等。
心神学说的体用论
中医学与易学同源异流, 一脉相承, 其 “先天为 体、 后天为用” 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中医的理论与实践, 所以有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 “肝体阴而用 阳” 等学说, 同样心神学说也遵循了这个原则, 在 《灵 枢 · 本神篇》 [8] 中有很全面的体现, 具体分析如下。
1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 生者也” 乃天德为阳, 成人之性; 地气属阴, 赋人之形 (命) , 德流气薄, 性命结合而成人, 所以说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 是论人之由来。
2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 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精” 承载天地之气, 携带父母之遗传而生人, “故 生之来谓之精” ; 男女交媾, 和合生神, 故 “两精相搏谓 之神” 。 “魂” 受神所辖制, 并代神行事, 故 “随神往来者谓 之魂” , 说明神与魂的关系十分密切, 魂在神的指挥下 反应, 亦步亦趋, 心神为魂之统领, 神清则魂守, 神昏则 魂荡 [10] 。而 “人始生, 先成精” , 由此可认为魄是指与 生俱来的某些本能活动, 故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 关于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 有很多种说法和解 释, 本人认为关键是 “任物者”之 “物”是什么, 要知 道这个 “物” , 必须结合 “神气舍心, 魂魄毕俱, 乃为成 人” , 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个 “物”就是指 “神” , 正因为 明确指出? “神” 藏于心, 所以称之为 “心神” , 张志聪注 曰 “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天地之万物, 皆吾心之 所任” [8] 。此段是论人之神与魂魄为先天所遗传, 是心 神的先天之体。
3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 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一段论述从人出生之后所开始的心神活动。首 先, 意、 志、 思、 虑、 智五者层层递进, 上一层是形成下 一层的基础, 下一层是上一层为了一个目标的变化结 果, 根据五行, 意属脾、 志属肾、 思属心、 虑属肺、 智属 肝; 而意、 志、 思、 虑、 智五者依次相生, 正所谓恩生于 害也; 其次, 从意到智是人的思维模式, 第三, 此五者 是 “忆”的产物, 结合 “神气舍心”来看, “忆”的对象 是 “神” , 也就是说此五者都是出自 “神” 的运用。 “意” 是对天地万物万事的反应, “意” 的反应模式 首先从心所藏的 “神” 之中提取记忆, 进行思维活动,故 “心有所忆谓之意” 。志、 思、 虑、 智是逐步形成的思 维活动。张志聪注曰 “此皆心神之运用” , 此段是论心 神之用, 意、 志、 思、 虑、 智皆是以神魂魄为先天之体的 心神而产生的后天之用。
结 语
综合以上观点及论述, 笔者认为: 中医心神学说 的体用论应当是讲究先天为体, 后天为用。先天之体 为神、 魂、 魄; 后天之用为意、 志、 思、 虑、 智。体是用 的基础, 后天之用是先天之体所化生的; 而神藏于心, 心为君主之官, 为神明之所出, 为万物之所任, 而魂魄 均受心神所辖制, 意、 志、 思、 虑、 智则是具体的后天之 用, 故而心主神。
参考文献
[1] ? 陈明优 .“五脏神”学说探析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4) : 18.
[2] ? 张锡纯 . 医学衷中参西录 [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76.
[3] ? 赵永厚, 赵玉萍, 于明, 等 .?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学术 意义 [J]. 中医杂志, 2012, 51(23) : 1810, 1834.
[4] ? 赵永厚, 赵玉萍, 毕涣洲 . 神志病体用学说浅议 [J]. 中医杂志, 2010, 51(7) : 665.
[5] ? 赵永厚, 赵玉萍, 于明 . 神志病之 “脏腑 - 气血 - 脑神” 诊疗思 维的构建 [J]. 世界中西结合杂志, 2012, 7(4) : 353.
[6] ? 张大昌 .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1: 1.
[7] ? 陈豉应 .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76.
[8] ? 郑林 . 张志聪医学全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399-400, 537.
[9] ? 陈明优 . 中医心理结构 - 神魂魄 [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26 (9) : 95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