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失眠 排除抑郁症 保心理健康

浏览 6

  指导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治医师 曾亮

  记 者 殷 鑫 通讯员 吴远团

  

  案例:

  刘老,退休教师,64岁,退休的四年中,多忙碌于照顾子女的孩子们,聊城和济南两边跑,子女和孙子大多工作学习很忙碌,共同相处时间很短。因两个城市来回跑,多年的朋友无法经常交流,导致老人情感输出减少,缺少语言刺激,语言功能开始慢慢退化,经常遗忘事情。

  另外,刘老一直以来有血糖高,最近又出现轻微并发症:嗜睡和失眠同时存在,虽然看似在呼呼大睡,但是实际本人会感觉到睡眠很浅,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清醒,不愿意活动,经常呆在电视旁边很久。

  为何嗜睡与失眠同在

  案例中的刘老有嗜睡与失眠同在的症状,曾亮表示要根据刘老的具体状况才能断定其病症。嗜睡指的是不可抑制性的睡眠,在白天过度的睡眠,与失眠同在的嗜睡,在医学上需要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除了嗜睡与失眠,还以打鼾为主诉。患者睡眠中打呼噜的声音很响且不规则,并且呼吸会出现停顿,在睡眠时有人掐住脖子的感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由于呼吸暂停,导致大脑间歇性缺氧,身体出于自我保护会让大脑清醒,由于晚上频繁的醒觉,所以会导致白天的嗜睡。

  曾亮提醒,在有失眠与嗜睡时,一定要跟医生表达清楚自己的症状,因为失眠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这两种疾病是不同,治疗方法也完全一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要慎用安定类药物来治疗失眠症状的,误服或过量服用容易导致呼吸抑制,严重可以窒息,而失眠症的病人就可以使用安定类药物。

  情绪不对需注意排除抑郁症

  刘老由于退休后日子突然变得悠闲,子女与孙子又很忙碌,与其相处很短,而由于多种原因,长时间不与老朋友交流感情,使其情绪出现问题。曾亮表示,很多患者在情绪出现问题后,会有一种抵触的心理而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或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部分患者会以一些头晕、倦怠、胃口差等不适去看内科门诊,其实根结还是在于情绪问题导致的躯体症状,延误了自己的病情。这一类情绪问题常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若出现情绪低落,生活兴趣下降,日常活动减少,就要注意,并到医院排除这一类疾病,自己也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患病,从发病的原因进行治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女要有很“大”耐心

  子女们劝说老人多出去活动,联系他的工友、老朋友与其交流,扩大交友圈,鼓励老人去参加老年大学等,这些都可以有效缓解老人的情绪问题。但是曾亮表示,处于抑郁症下的老人部分会比较固执,治疗的动机不强,并且即使自己意识到应该出去活动,但是仍然会为自己找上一堆的借口。子女在劝服他们走出去时也会非常困难,通常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让老人答应出去,但是临时他又会冒出各种借口,比如:天气不适合,太麻烦,路程太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靠家人的耐心与鼓励,还要多陪伴老人。子女不要因为老人总是不答应就放弃,并且要积极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的治疗,会更快治疗好疾病。

  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专家总结了几种容易引起失眠的心理。

  害怕心理 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会失眠。

  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夜晚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期待心理 是指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早上要赶火车、飞机,往往容易早醒。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冲突心理 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

  多虑心理 一些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刺激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不能入睡的现象,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后往往多思多虑,一旦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的失眠现象。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与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既不保守,也不冒失……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协调一致,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良好的个性 统一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以及谦虚、开朗的性格。

  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地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人们感受到的压力无外乎有三种属性:生物、精神和社会。

  这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人会对这三种压力产生反应呢?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在人的本质中包含有这三种基本属性,也就是人作为心理健康的主体也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即三种压力属性和人本质中的三种基本属性正好相吻合,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共振共鸣原理。人性本身有这三类“固有频率”,所以会对这三种压力产生反应即“共鸣”,而在压力的性质和强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是否会引起人体心理不平衡,往往主要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状况。

  每个人都可能会因压力出现心理不平衡,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人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遭受到挫折,不管其是属于内在或外在的都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而为了对抗和摆脱这种心情,人本身就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和防御反应,只要平稳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的心理健康状态就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过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

  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人瞌睡态的平衡状态,它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平衡状态一旦打破,人人都可随时出现心理健康状态的被破坏——即心理出现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