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如何治疗脑梗塞?

浏览 7

  脑梗塞基本介绍

  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相关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病因

  1.心源性

  占60%~75%, 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颤动,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房黏液瘤,心脏手术,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静脉反常栓子)等。

  2.非心源性

  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疗时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等;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女性多见);肺感染,败血症,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等可引起脑栓塞。

  3.来源不明

  约30%的脑栓塞。

  临床表现

  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约占1/5,表现眩晕,复视,交叉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

  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大多数患者伴有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

  中医治疗脑梗塞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全世界人民健康,影响寿命及生活质量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并发症多这样一种特点,所以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用药来讲,理想的用药治疗措施应该是适宜持续性的,长期的防治,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再次形成导致血栓重新阻塞血管,以致于脑梗塞复发、症状加重等不利后果出现。

  步骤/方法

  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血压降的过低可加重脑缺血。

  2.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3.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急性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时可出现脑水肿,是发病后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

  4.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5.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

  6.早期活动防止褥疮形成,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受压和褥疮形成。

  7.加强营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病人创造恢复的机会。

  注意事项

  1.发生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如果在3小时内采用尿激酶、链激酶等溶解血栓。

  2.可有很快有效地再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治疗好脑梗塞后,再次发生脑梗塞的几率依然很高,在最初的30天内,发生率约为30%,而治疗后的首次动脉再次梗塞一般发生在治疗后的7-10天内。

  3.脑梗塞患者如何防止再次脑梗塞,成为困扰神经医生和患者最为头痛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