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毡盖木耳
实际拼音:Zhān Gài Mù ěr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耳科真菌植物毡盖木耳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uricularia mesenterica(Dicks.)Pers.
原形态:子实体平伏或半平伏,常覆瓦状叠生,半圆形、贝壳形至不规则形,直径5-15cm,厚1.5-4mm,半胶质,坚硬;边缘波状,稍有浅裂。表面松软,粘,有蛋壳色、灰白色、深褐色相间的同心环纹,有厚约1mm的绒毛层;绒毛无隔,无色,基部淡黄色,相互交织成非胶质层。子实层面胶质,暗褐色至紫褐色,平滑,有脉纹或网状皱纹。孢子卵形,基部尖,无色,(14-15)μm×(6-7)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栎、杨、榆等阔叶树的腐木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宁夏、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药理作用:抗癌作用:毡盖木耳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为多糖,对小白鼠肉瘤S180 抑制率可达42.6%-6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60%。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抗肿瘤。主恶性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