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从豁治哮喘分为虚实 平喘为先 兼顾扶正

浏览 8

  田从豁,男,83岁,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立项,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担任中国针灸学会第一届至第五届理事及名誉顾问。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擅长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哮喘、荨麻疹、功能性胃肠病、骨关节病、癫痫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田从豁从医60余载。在针灸临床中,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调理气血和调理脏腑并重。笔者在此仅简要介绍其应用扶正平喘法治疗哮喘的经验。

  平喘为先 兼顾扶正

  田从豁将哮喘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又分寒、热,虚证则分肺、脾、肾虚,且临床多见虚实夹杂患者。在虚证中,因为病程久远,病变常涉及两脏或三脏俱病,所以临床最常见的虚证是肺肾两虚和肺脾肾俱虚。在此辨证分型基础上,他形成了“平喘为先,扶正为重,预防复发”的治疗思路。

  喘息憋闷通常是哮喘患者就诊的主症,田从豁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首先用针灸施以降逆平喘之法,用孔最、天突、定喘和夹脊穴,注重手法操作,具有较好的平喘效果。

  在孔最穴的手法操作上,他有自己的特殊手法。即要求术者先以左手拇指重切局部,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酸沉感,随即在切指下端(远心侧)进针,这时术者左手压力不减,右手执针刺入一定深度,轻微提插3~5下,并向外展方向捻针,患者即可出现传感向下至拇食指端;然后术者将左手压指换到针体的下端重压之,右手将针向内收方向捻转,这时多数患者针感向上传导致腋前或胸部,同时胸憋闷、呼吸困难等也随之改善。若进针后针感不理想,则可将针提起向尺侧或桡侧换方向刺入以候气至。运用该方法,可使孔最穴达到很好的平喘效果。

  在平喘的同时,田从豁还重视益气扶正。

  一是补肾纳气:肾为先天之本,与哮喘关系密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吸运动靠肺的肃降和肾的摄纳完成。若哮喘病人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吸入之气不能归根,则见呼吸浅表、气喘急促尤甚。

  因哮喘患者往往有其先天之不足,故针灸治疗多选用足少阴肾经腧穴或其特定穴,如原穴太溪、背俞穴肾俞及命门等。药物选择则喜用熟地、淫羊藿等药。

  二是培土生金:田从豁认为,久病的哮喘患者因长期服药,脾胃功能多有受损,脾胃虚弱则无以正常受纳、传化药物,使药物的作用无法发挥,这也是许多患者治疗愈久疗效愈差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后期,调理脾胃尤为重要。既可健脾理气,又可培土生金,补肺气,还可运化水湿,祛除痰饮。

  针灸治疗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几个特定穴为主,如胃经合穴足三里、络穴丰隆、募穴中脘、背俞穴胃俞及脾经经穴三阴交、背俞穴脾俞等,据病情加减选用。药物治疗则多以四君子汤加减,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等。

  注重缓解期治疗

  许多哮喘患者忽视缓解期的治疗,仅在哮喘发作时才求医,这样虽可获得一时的缓解,但病情反复,不易控制。田从豁建议:治疗哮喘应当坚持1年以上,因为许多患者有季节性发作的特点,而1年正好是1个周期,既包括发作期也包括缓解期,可全面治疗。

  此外,他还将穴位贴敷疗法作为哮喘缓解期巩固治疗的重要手段,并且建议患者坚持贴敷3年以上才能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上世纪50年代他将穴位贴敷应用到临床上,疗效显著,并且因其简便、安全、副作用少,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沿用至今。

  贴敷的主穴为肺俞、心俞、膈俞,以上穴位共奏补肺益气,调和气血之功。药物组成以《张氏医通》所载方为基础,去昂贵的麝香,改生白芥子为炙白芥子,形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消喘膏贴敷方,包括炙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生姜汁等中药。该方法无论缓解期还是发作期病人均可应用,一般需连续贴治3年。

  典型病例

  刘某,女,52岁,2009年10月23日初诊。

  主诉:喘憋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月。患者10余年前突发喘憋,甚时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于当地医院就诊,过敏原实验提示对粉尘、毛发、烟酒等多种物质过敏,给予万托林等药物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稍缓解;但自此喘憋反复发作,每于秋冬季节及夜间加重,易感冒。2月前因入秋后感受风寒,由感冒引发喘憋加重。

  刻诊:喘息频繁,动则喘甚,胸隔憋闷,夜间喘憋加重难以入眠,咳嗽,咯大量淡黄色泡沫样痰,鼻流大量黄涕,畏寒肢冷,后背部僵痛,纳可,眠差,大便稀溏,小便可,下肢无水肿。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哮症。属痰热阻肺,肺脾肾虚。

  治则: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扶正固本。

  针灸处方:尺泽、孔最用1.5寸毫针向上斜刺1.2寸,中府1寸毫针向外横刺0.5寸,大椎、定喘、夹脊穴用1.5寸毫针向下斜刺1.2寸,肺俞、膈俞1寸毫针向下斜刺0.5寸。留针30min。

  起针后大椎处用三棱针刺血拔罐放血约3毫升,留罐5分钟。

  针后喘憋症状明显减轻。同时配合中药麻杏石甘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二诊:大椎、定喘、印堂、鼻通、中脘、膻中、肺俞、膈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腹部及背俞穴用灸法。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半年后获愈。

  按:患者喘咳10余年,久喘伤肺,肺气渐虚,肺卫不固,外邪袭肺易引发喘咳;肺虚影响及脾,脾虚运化失司,水谷不得化精,反聚湿生痰,上贮于肺,又因外寒化热,则见多黄痰、黄涕;患者久病及肾,肾精耗损,见形寒肢冷,畏寒之症。综合舌脉症,证属本虚标实,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扶正固本。

  初诊时因患者喘憋较重,不得平卧,针灸以坐位取穴,平喘用田从豁擅长的定喘、夹脊穴,另有大椎清热解表,加用了刺血拔罐,以助祛邪清热;背俞穴补虚,所配中药汤剂为麻杏石甘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以宣肺平喘、健脾化痰。

  待患者喘咳减轻,以痰多、流涕多为主时,增加印堂、鼻通等宣头面气血利鼻窍之穴,停服中药,减轻脾胃负担,同时加用中脘、肺俞、膈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强壮补虚之穴,既培土生金,益肾健脾,又助水湿运化、清利痰涎。该病例充分体现了他“平喘为先、益气扶正”的治疗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