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名医方解、方论

浏览 9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黄芪一两半。

右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组成与用法】

饴糖(30g),桂枝(9g),芍药(18g),生姜(9g,大枣(6枚),黄芪(5g),炙甘草(6g)上药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津加入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温服(现代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阴阳气血俱虚证。脘腹拘急疼痛,时痛时缓,喜温喜按,四肢酸痛,头眩心悸,失精亡血,干口燥,气短乏力,自汗,盗汗,身重不仁,脉沉涩细弱,舌苔薄,质淡红。

【方解】

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黄芪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方论】

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芪、饴糖之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饮而正脾气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

【临床化裁】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乃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黄芪建中汤名医方解

【蒲辅周方解】

凡治病必先找出发病的根本,即《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一点,是临床治疗的绳墨。历代先哲的著述,无处不体现这种观点。观仲景《伤寒论》同属太阳病由于病人体质这个“本”不同,于是就有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表现和治疗方法。以《金匮》而言,同属虚劳病,有的因中阳不足,有的因干血内停,于这个“本”的不同所以在治疗上也各不相同,一用黄芪建中汤、一用大黄䗪虫丸。

【魏品康方解】

魏师认为,审证求因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否则,治疗就成无的之矢。这里的“证”不仅包括中医“证”的内容,而且还包括西医的病因、病理变化的综合。“审证”就是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求因”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得到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的治疗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魏师曾诊治3例不同诊断而用同一治疗方法的病例。其一为老年女性,多发性腔隙梗塞住院患者,主诉头晕乏力,纳食不馨,无四肢瘫痪、麻木舌淡、苔薄,脉弦滑。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第二位患者以失眠、纳差入院。CT示:多发性脑梗死。无四肢麻木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缓。其三为一反复阵发性上腹部疼痛患者,西医检查未见其他异常,经用曲马多、吗啡治疗而未见缓解。证见精神疲惫,消瘦乏力,舌黯、苔薄,脉沉细。对上述3例患者,魏师都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魏师分析:第一位患者虽以多发性腔隙梗塞入院,但不可拘泥于西医诊断,其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之证,治疗以胃为主,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健脾。第二位患者表现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其治疗也是调理脾胃为主。第三位患者西医虽无明确的诊断,但单纯的“见痛止痛”思维显然不可取,综合其疼痛性质舌苔脉象和病程,证属中焦阳虚。《金匮要略》第14条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治疗以黄芪建中汤加减。

魏师指出,临证时,拘泥于教条式的裤证和完全的西医思维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申证求因”的基础上“治病求本”,才是真正体现了中医思维。

【徐重明方解】

黄芪建中汤双补脾胃阴阳兼补肺气。《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另外又指出本方为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对于临证加减法,指出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该条文是对小建中汤证的延续,对于脾胃阴阳俱虚又兼肺气不足者,可见自汗恶风,倦息少气,神疲乏力等症状,此时可用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以补脾肺之气而同时兼有益气生津补肺卫之气而固表之功。在临床上亦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肺中寒凝气滞,聚湿生痰,导致气短胸满等证,则可加生姜散寒逐饮化痰以理气,若寒湿之邪凝于脾胃中焦,导致运化失常,出现腹满,小便不利,则加用茯苓渗湿,以利小便去湿健脾。去大枣之甘,乃防其滞腻之偏,若痰湿之邪停积于肺中,肺气不降,而出现咳嗽者则加用半夏降逆涤痰。该方对后世临床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历代医家对此方有较多评析,例如,金匮要略论注》曰:“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黄芪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调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

【郑启仲方解】

郑师临证常其以张仲景的黄芪建中汤治疗儿科多种虚证运用自如,疗效显著。关于黄芪建中汤,郑师认为:学好仲景法,更要用好用活仲景方,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黄芪建中汤,黄芪甘而微温,入脾、肺二经,为益气生血、补虚固表之要药;饴糖甘温入脾,温中补虚;桂枝辛甘温阳;芍药甘酸,养血敛阴;大枣甘温补脾;生姜温中散寒;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其中黄芪合桂枝,益气温阳、和营固表;桂枝合饴糖,辛甘化阳、温补中虚;饴糖、甘草合芍药,甘酸化阴、调肝缓急而补脾生血,全方共成益气和营、甘温建中、资助化源、补虚生血之剂。

张景岳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外易被六淫侵袭,内易为乳食所伤,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然治实易而治虚难矣。黄芪建中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实乃儿科补剂之良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