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老,74岁,禀赋素强,身体健康。一日突患伤寒发热,医投辛温之药,病不少减而反增重。壮热烦渴,六脉洪实,谵妄无度,不可终日。举家惊慌,再请一医为其诊治,曰:“此为温病,虑其病入心包,有痉厥之变。”处方则银翘散之类,自夸轻可去实。服药2帖,毫无效果。病者不安,更为狂妄,又换一医诊治曰:“病者年高病重,慎防阳脱之变。”予潜阳之品,亦无效果。
后闻祝氏之名,请其出诊。祝诊之曰:“病者禀赋素强,服桂枝汤而转入阳明,可用白虎汤法,如体质虚弱者可加人参,即人参白虎汤。今迁延日久,所幸正气未虚,可以大剂速抑病邪。”处方:生地、石膏各30 g,知母12 g。家属认为祝氏以用温药而传远近,今此病用此大凉之药,患者年老,是否有碍?
祝曰:“余之常用温药者,因近人阳虚者多,刘君禀赋强,热度高,宜及时清热抑邪,可放心服之。”果然1剂热减,2剂热退神清,3剂能下床行走矣。”(祝味菊治案)点评:有人说火神派只讲阴证,不讲阳证,只会治虚寒,不会治热病,未免强加于人。祝味菊曾言:“人第知吾擅用附子,而不知吾勇于任寒也。井蛙之见,岂足以喻沧溟之大哉。”“医之所宗,求真而已,得其真者无法不宜,故善理虚者,必能治实,能用热者,必能任寒,举一隅反,夫何阙焉?”(《伤寒质难》)本案即为例证。
郑钦安重视阳气,主张阳主阴从,但他从来不废阴虚之说。虽然阳证、阴虚比较少见,但从未否认过阳证或阴虚的存在。他不仅擅用姜、附等热药,而且也擅用硝、黄、石膏等凉药,称“附子、大黄为阴阳二证两大柱角”,对白虎汤、承气汤等清热泻火剂的使用都十分纯熟:“按人参白虎汤一方,乃灭火救阴之神剂也。夫病人所现病形,未见阳明之实据,不得妄施;若已现阳明之实据,即当急投。”(《医理真传卷三》)。
(2)某敲砂工,先患感冒,继转疟疾,旬余不痊。询知单热无寒,发时两足冷如水浇,大渴大汗,舌色红而苔白,脉洪大而缓。审系阳明湿热,不关少阳,故脉无弦象,与白虎汤加苍术,一帖知,三帖已。同时又有工人,亦患单热疟,唯身疼痛、喜呕、脉浮大而缓为异,与白虎加桂枝汤而。(萧琢如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