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吃什么中药好?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配方方剂

浏览 8

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生脉散)

关于生脉散的出处,说法不一,有说出于《千金要方》,有说出于《景岳全书》,有说出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该书《暑伤胃气论》中说道:“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肺金,名曰生脉散。”由于暑病多伤及气阴,症见“脉虚、自汗、身先热、背后冷、面垢、烦渴、手足厥冷、体重”,俗称“暑温八症”。你看,这八大症中多数为心肺气阴两虚之症,如脉虚、自汗、背后冷、烦渴、手足厥冷等,所以后人将它列为治疗心脏气阴两虚之主方,具有补气不燥、滋阴不腻的特点,为心脏病补益方之祖。若再追溯其源,在元代张元素《医学启源》那里,便看到了生脉散的原貌,书中“麦门冬”下有这样一段文字:“麦门冬…...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张元素是李东垣的老师,李氏学说受张元素影响很大。由此看来,生脉散应当是出自张元素之手。李氏受其影响,将其列为治暑湿之方。在具体应用时,若气虚偏重,还可加入保元汤(黄芪、肉桂、炙甘草、人参),名为保元生脉饮,已具扶心阳的作用。若加入四逆汤,为抗休克合剂,用于心衰,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我们知道,在经方中有三首方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或者说可以调节阴阳平衡的,即桂枝汤、五苓散、小柴胡汤,这三首方可阴可阳,可表可里,可热可寒。而在时方中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名方是生脉散,益气养阴、温凉互济,可用于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疾患,这是被临床实践所证明了的。

依据计算机辅助分析,在治疗气阴两虚型胸痹的方剂中,丹参、麦冬、五味子、党参、炙黄芪、赤芍等中药使用频率较高,这其中就包括生脉散的药物成分。

丹参30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小冠心2号)

此方取自冠心2号方(丹参30克,赤芍、川芎、降香、红花各15克),为治疗胸痹心痛血瘀证的主方。冠心2号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制的。由岳美中、郭士魁、赵锡武等一批著名中医专家拟定。原方分量为丹参一两,其余均为五钱。

主药为川芎,臣药为丹参、赤芍。其君臣药注重“活血而不破血,行气而不破气”,于胸痹心痛之心胸闷痛、舌黯、脉行不利者,最为适宜。据研究,川芎偏于活心脉,赤芍偏于通脑络,故用量各有偏重。前几年在市场上有一种药风靡一时,药名叫“国医圣药”,实际就是冠心2号方,说它能避免放支架。后来研制者出来辟谣了,说原实验资料就没有这些结果。前两年这个药正式进入医院,药效很好,药名叫“精制冠心软胶囊”。

研制者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认为,冠心2号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川芎、赤芍与丹参。川芎香窜辛散,行血中之气而尤善止痛,其药理作用为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而赤芍与丹参,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血小板聚集。

由此,我将这三味药组合为一个小方,取名为“小冠心2号”,用于汤剂中,既保留了原冠心2号方的功效,又节约了治疗的成本,何乐而不为呢!其用量一般为:

丹参30克,川芎10~15克,赤芍15~30克。

同样,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在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的方剂中,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当归、郁金、三七等中药的使用频率较高。这里边前四味药即是冠心2号方的主要成分。

红景天15克,茶树根15克,甘松10克(红茶松散)

这个方子是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病区经常用的三味方。红景天为藏药,有“西藏人参”之称。现在不少老年人在服“诺迪康胶囊”,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就是红景天制剂。凡到过西藏的朋友都会知道或服用过红景天,它的药理作用为抗缺氧、抗疲劳、抗紫外线照射。目前,红景天制剂有红景天胶囊、红景天片、红景天口服液等。茶树根的主要作用就是抗缺氧,其功效非常明显,价格也比较低廉。甘松“理风气而痛止”,传统用药多是用来治疗胃脘痛的,近几年用于冠心病之心律失常,发现该药有中枢镇静、抗心律失常、对平滑肌有解痉的作用。可以说这三味药的新效应,极大地扩宽了我们的思路,三味合用,其活血化瘀、改善缺氧、调整心律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了颇多福音。

瓜蒌10克,半夏10克,薤白15~30克(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此方应用指征为:心胸憋闷,舌苔白腻。其功效为:宽胸散结、除湿降逆、通阳活络。瓜蒌的作用比较特殊,在人们的印象中,瓜蒌只是润肠通便之品,《神农本草经》也只是将它列为中品,用的是瓜蒌根,而不是全瓜蒌,其作用只是“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完全没有谈到疗胸痹心痛。到了张仲景手里,成了治疗胸痹心痛的要药。

为何?清代王学权《重庆堂随笔》有一段话说出了缘由,他说:“瓜蒌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说明瓜蒌的作用是调肝气、缓肝急的,可见对药物的认知,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临床的反复实践。若心胸憋闷者,加重薤白用量;舌苔厚腻者,加重半夏用量;大便不爽者,加重瓜蒌用量。许多老专家喜欢将含薤白的三个方加在一起用,如心血管病专家赵锡武先生,他治疗冠心病的主方就含有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和橘枳姜汤三方,即全瓜蒌、薤白、制半夏、枳实、桂枝、干姜等。我选用这三味方,取其三方共有之品,应用指征为:心胸闷痛,舌苔白腻。如果是舌苔很少,甚或没有舌苔的,那就不可用此方了。瓜蒌味甜,糖尿病病人使用时,要注意用量。

檀香10克,降香10克,冰片3克(二香一片散)

此三味以芳香透窍为胜,重点是开灵窍、宽胸膈、止心痛。檀香与降香同为辛温芳香药,为佛家重要的香药。且均入心经,若细分起来,檀香为气分药,而降香为血分药。檀香偏入肺胃经,有理胸膈、调肺气的功效,而降香偏入肝经,有散郁活血之功。檀香芳香温通,行气止痛;降香长于温通化瘀,活血止痛;冰片偏于开窍醒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组织内蓄积时间长。三味合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之神昏、心痛、头痛、胸膈满闷等,起效快是其特点。只是在应用时,冰片不能入于水煎剂,以入丸剂、膏剂、丹剂,或冲入汤剂中服用为宜。

而降香、檀香,不宜久煎,水沸后煎煮十几分钟即可,以防久煎其芳香气味挥发,影响药效。

酸枣仁30克,柏子仁15克,合欢皮15克(二仁欢心汤)

二仁欢心汤专为失眠、烦躁而设。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心阴失养则失眠,肝气不展则烦躁。有的病人患了失眠症,跑到西医那里治疗,检查不出病,说是“抑郁症”,开了点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艾司唑仑(舒乐安定)、枣仁安神液,吃了几天,没有效,这时才想到用中药治疗,走了一个大弯路。中医认为,失眠首先要“安心”“静心”“淡泊”,这样用药才有效,用陆游的话说,即“先睡心,后睡眼”。如果每天心烦意乱,安静不下来,吃什么药也很少见效。本方取酸枣仁养心阴,柏子仁养肝阴,合欢皮舒肝郁,取效要素是剂量,酸枣仁一般用量在30克以上,甚则60克,只有“酸收”才能安神;若烦躁甚者,可加5克莲子心,5克焦栀子,以除心烦火郁。若大便溏薄者,还可生山楂15克,乌梅10克,以酸收固肠,亦有利于安神。

石菖蒲15克,郁金10克,炙远志10克(开窍醒神汤)

石菖蒲、郁金皆为开窍醒神药,唯石菖蒲性温,郁金性凉,前者开湿郁,后者开热郁;或者说,前者开心之郁,后者开肝之郁,其实都有开脑窍的作用,在《施今墨药对》一书中,就有这个药对。著名中医学家祝谌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方葛红汤,其主药就有石菖蒲与郁金。炙远志在这里可开心窍,祛心窍之痰,如痰阻心窍之神志恍惚、精神错乱、语言謇涩等,均为炙远志应用范畴。三味合力,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之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者。这三味方,在古代还是增智益脑的常用配伍。

茯苓15克,杏仁10克,甘草5克(茯苓杏仁甘草汤)

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有一位病人拿了一张处方,要我看看,意思是问一问这张处方治不治他的病?我拿来一看,仅三味药,即《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胸中气塞,短气”的,处方签名是一位北京著名中医专家。我问,你是什么病?他说,气短,胸闷。又一问,你吸烟吗?吸烟。吸烟有多少时间?快二十年了。每天吸多少?一包。我说你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用这个方子对证。他说,我还没有吃呢,照你这么一说,是对我的病?答,对证。方中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肺降气,甘草补中缓急,三味合用,一渗湿,一宣肺,一缓急,对于脾湿不运,肺失宣降,浊气阻遏心脉所呈现的胸痹、短气、咳喘、眩晕等,颇为合拍,但要掌握舌象特点,即白滑腻苔为是。方虽简要,但方义明确,是健脾、止咳、运湿、通脉之良方。

延胡索10克,川楝子(金铃子)10克,九香虫6克(加味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组成为川楝子、延胡索,出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原方主治“热厥心痛”。所谓“热厥心痛”,就是由于热郁于内,使血脉不通,故而发生心胃之痛。

金铃子是寒凉药,可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痛为之要药。但延胡索却是辛苦温药,正是由于它有辛味,又是温性,辛与温结合,散结行滞的力更大,所以李时珍说,延胡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这两味药可称为传统对药。我加入一味咸温之九香虫,具有温肾壮阳、行气止痛之效,可缓金铃子散苦寒之性;又据报道,九香虫与白芷合用,可代麝香开窍。常用此三味治疗心绞痛及顽固性胃脘痛,止痛效果比较突出。但这三味为治标之品,欲根治还要标本同治,以杜后患。

葶苈子10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10克(三子宁咳汤)

三子宁咳汤来源于葶苈大枣泻肺汤和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大家比较熟悉,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紫苏子降气消痰,白芥子降痰豁痰,莱菔子消食化痰。老人服用后,咳消退,饮食增进,方由三个种子药物组成,如同三个儿子孝顺长辈,所以叫三子养亲汤。将三子养亲汤中的莱菔子易为葶苈子,即是三子宁咳汤。葶苈子为泻肺、止咳、平眯之要药,研究认为,该药有强心、利尿、抗感染的功效,有学者称此药有广谱抗菌作用。三味配伍,其肃肺、利气、豁痰、止咳、平喘作用显著,适宜于慢性心衰、慢阻肺及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当然,若有饮食不消,加上莱子,为四子养亲汤,也是一首治疗老年病的良方。

柴胡10克,生麦芽30克,佛手10克(疏肝理气汤)

治疗心绞痛,不可忽视疏肝理气。有些教科书上没有写入这一治法,这是不合临床实际的。不少患冠心病者,每遇情绪障碍就发病,这实际是肝气郁结所致。

有的医生善于用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即是佐证。柴胡疏肝,人人皆知;麦芽疏肝,知者较少。张锡纯、张文甫先生曾指出,生麦芽疏肝,炒麦芽健脾;且麦芽又有生发胃气之作用;有人会问,麦芽不是回乳药吗?怎么用来疏肝呢?回乳是用炒麦芽,如《医宗金鉴》妇人杂病篇中所说:“无儿食乳乳欲断,炒麦芽汤频服宜。”这说明,回乳用的是炒麦芽,生麦芽则是疏肝理气的。

佛手也属柑橘类,和陈皮的气味大体一样,作用强度介于陈皮与青皮之间,但无青皮之燥烈,疏肝和胃、燥湿化痰作用比较和缓。药理研究认为,佛手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预防心律失常的作用,故取之。三味合用,于肝胃不舒之肝胃气痛、胸心发闷、乳腺增生、痰核内结等,均可选用。虽功效缓慢,但无伤阴之弊。

麻黄4克,细辛4克,炮附子5~10克(麻黄细辛附子汤)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方。原方分量为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麻黄与细辛是等量的。据文献报道,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痉挛、狭窄及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等疾患。此三味均为辛温、苦温药,有的药如附子,乃是大辛大温药。三味合力,具有温通经脉、扶助心阳、改善循环、提高心率的作用。研究认为,此方有“天然心脏起搏器”

之称。但在用量方面,要从小剂量起步,逐渐加量,以防辛温过热伤阴,若加适量滋阴药为好。麻黄要用生麻黄,取其辛温通络之力,蜜炙了就起不到通达经络的作用了。其应用指征,必须是舌质淡白者,脉象则为沉细,说明病症在里,脉络不通顺。

高良姜6克,荜茇6克,川椒3克(小宽胸汤)

此方取自治疗冠心病之宽胸丸,而宽胸丸来自古方“哭来笑去散”,由国家名老中医郭士魁研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制成丸药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内部使用(宽胸丸由高良姜、荜茇、白檀香、细辛、延胡索、冰片等组成)。高良姜、荜茇为芳香辛温药,有温阳散寒之效;川椒辛温通络,三味共奏芳香温通、散寒行气、通络止痛之功效。要重视芳香温通药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有的时候,看似血瘀阻络证,用活血化瘀方药却无效,而改用芳香温通剂,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宽胸丸就是这类药物。凡寒凝络脉所引起的心绞痛,如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四肢发凉,口唇青紫,遇寒加重或子时以后发作较频,服用此药尤为适宜。

杜仲叶15克,霜桑叶30克,怀牛膝10克(二叶降压汤)

此三味具有益肾、清肝、降逆等作用。据研究,杜仲叶、霜桑叶降压作用明显,且有降糖作用;其中杜仲叶含多种活性成分,能增加胰岛素分泌,降血糖、降三酰甘油,预防骨质疏松和糖尿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而桑叶可以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预防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此三味主要用于上实下虚之症。杜仲叶降压、镇静、镇惊功效突出,而怀牛膝补益肝肾,壮腰强筋,适宜于上有眩晕、耳鸣,下有腰膝酸软、站立不稳等症状。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以加上炒杜仲,杜仲叶的用量在15~30克。

黄芪30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风汤源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方主治“瘫腿”和病虚之诸疮者。

王氏善于用黄芪是有名的,例如黄芪甘草汤、黄芪滑石汤、黄芪防风汤、黄芪桃红汤及补阳还五汤等,他用黄芪的目的在于益气活血,而本方则具有益气、化瘀、除风的功效,大凡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见有肢体麻木、酸困、行动不利者,此方外可通经活络,内可通脉开窍,且药性平和,不寒不燥,在用量上依证有所侧重,疗效就会提高。在一次全国心血管疾病会议上,有人提问,黄芪用量的大小对血压的影响如何?广东省的同仁谈到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师的经验,即小剂量用是升阳,中等剂量用是补气,大剂量用是降压,超大剂量用是复瘫,例如重症肌无力等。这种回答可以作为临床应用黄芪的参考。这个方子对产后气虚之痹症,应为首选之方,补气而活血,温经而散寒,我常加入桑枝、桂枝、岷当归、秦艽等药,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西洋参10克,三七参3克(粉剂冲服),苦参10克(三参调律散)

此三味可作散剂或汤剂服用。西洋参益气养阴,三七参活血通络,苦参乃调整心律之要药。或者说,西洋参为补剂,三七参为活剂,而苦参为调剂,三味协力,主要用于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期前收缩等。孙思邈在治疗心脏病时,常加入苦参与茯苓二味,能提高止痛效果。但在应用时,应注意用量和加减,苦参不宜超过10克,以免伤胃;心动过缓者,可加桂枝、附子等;心动过速者,可加丹参、赤芍、白芍等。对于此三味,近年来,余用于临床,颇受病家的欢迎,认为服用方便,疗效立见,所以能坚持服用。

地龙10克,白僵蚕10克,三七参3克(粉剂冲服)(通络开窍散)

地龙与天龙,为对等之名。天龙,即蜈蚣,属火,温性也;地龙,即蚯蚓,属水,凉性也。天龙与地龙都善于通经达络,蜈蚣走人身之上部,地龙走人身之下部。对中风后遗症均具有良好的化瘀开窍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地龙有明显的抑制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抗血栓形成、平喘、降压、解热、镇静、抗惊厥、抗癌等作用。白僵蚕具有抗惊厥的作用,祛风、解痉、止痛为其主要功效;三七为化瘀开窍要药,具有抗心肌缺血、降血压、降低心率等作用。三味配伍,主要用于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者,如见头痛、头晕、思维迟钝、反应迟缓、肢体不利等,具有显著的通络开窍作用。

豨莶草30克,桑枝15克,桂枝10克(双枝除痹汤)

此三味具有疏通经络、祛风除痹等作用。其中豨莶草为主药,原来这味药是用来祛风湿的,药性比较平和,安全系数高。从宋代开始很多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就选用豨莶草了。这味药偏于寒性,有清热解毒与祛湿热的作用,用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肢体麻木、沉重、活动不利,以及风湿浸淫引起的关节痛。中医名宿任应秋先生生前善用豨莶草治疗中风,他立有豨莶至阳汤和豨莶至阴汤,都是以豨莶草作为主药。若用于风湿痹证,以黄酒蒸制,药性就变得有点温性了;其他二味为通络引经药。

天麻10克,双钩藤15~3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小天麻钩藤饮)

此三味是天麻钩藤饮的君臣药物,主要作用为平肝息风、祛风通络,是治疗肝风上扰、络脉不通之首选药。天麻钩藤饮出自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在其“肝厥头痛(高血压头痛)”篇内,有一张胡氏自拟方,即天麻钩藤饮,原方所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胡氏说此方为“平肝降压剂”。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药。天麻以平肝息风为胜,钩藤则以息风止痉见长,石决明是以平肝潜阳为其功效。三味以除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肢体麻木为特长。

但在应用时,钩藤、石决明非量大难以取效。

茺蔚子15克,怀牛膝15克,川牛膝10克(却瘀导滞散)

此三味主要用于高血压病。所谓“却瘀导滞”,是对茺蔚子等药用机制的概括。

这是中岳名医耿彝斋先生的遗言。我曾跟随耿先生侍诊抄方,见他常用茺蔚子治疗高血压头痛,问其何用?他只说四个字,即“却瘀导滞”,即将瘀滞于上部(尤以头部为主)的瘀血导引于下,却者,退也;导者,疏通也;却与导是动词,而瘀与滞是名词。却与导,就是可使经络通道循环无端,由此改善身体上下阴阳不平衡的状态,起到上病下治、清头明目、通窍活络的作用。怀牛膝与川牛膝功用基本相同,唯怀牛膝偏于补益肝肾、壮腰健骨;而川牛膝偏于祛风湿、通经活络,两味药的性能都是下行的,这样就利于血压的下降。与茺蔚子配伍,为上病下治、降逆息风之常用配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