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针灸有很好的养生功效,但是针灸并不是万能的,虽然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是其中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把握住注意点,针灸才能带来最佳的养生疗效,有些朋友在面对针灸保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晕针的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下吧!
晕针发生的常见原因
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酒后针刺也容易导致晕针;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针灸晕针是什么情况?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其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可能是由于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针灸晕针是什么情况?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如果晕针应该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关于针灸的风险:针灸最好去大医院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技法,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并不是适合全部患者。像患有冠心病或潜在冠心病以及重症高血压等的老年人就不适用。
中医针灸下针时讲究取穴,一针下去,患者可能慢慢开始有反应,但是像冠心病等患者可能反应剧烈,可能引起休克。而且有些穴位是非常有风险的,不能贸然使用。即使在正规医院,通过针灸治疗疾病也不是一蹴而就,往往一些老年人图便宜省事,相信针到病除,很不科学。
对于街头游医,教授说许多游医没有合法行医执照,针灸用针的消毒也存在问题,而且缺乏相应的抢救常识和抢救环境,选择针灸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
总之,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人,在针灸前要向病人解释清楚,使其消除紧张情绪。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前须安神定志,先吃点东西,选取卧位或舒适的体位。医生也应采用适度的刺激手法,以避免晕针的发生。另外,有些穴位如风池、肩井、合谷、足三里、委中、承山、三阴交、涌泉等,对针灸反应较敏感,容易引起晕针,医生在扎这些穴位时,应加倍小心。
常常针灸≠效果最大化
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扎针灸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时间、不间断地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灸治疗,并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无限叠加”。
多数情况下,如慢性疼痛、火针治疗、月经病、周围神经病等,有适当的治疗间隔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患者的“针刺得气”,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的作用。所谓“针刺得气”是指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有一部分疾病如急性的疼痛、实性的呃逆(俗称“打嗝”)、外感咳嗽、急性泄泻、突发性耳聋等,建议由专业针灸大夫天天针刺,甚至每天两到三次,以便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除此以外,不建议人们出于养生目的盲目“经常扎”“天天扎”,应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针灸疗程,使针灸作用最大化。
针灸晕针是什么情况?如果只是轻度的晕针,可能会伴有头晕等症状,如果属于重度晕针,就有可能出现昏迷的症状。所以广大朋友在选择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相关禁忌一定要牢牢把握,了解清楚针灸风险再来有针对性的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