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定义、由来及与体育锻炼的区别

浏览 7

I、对气的认识

说到气,人们很容易想到呼吸之气与呼吸,因此有人将气功译为BreathingExercise——呼吸操,这是不正确的。尽管呼吸在许多气功门派中占重要地位,气功之气和呼吸之气却是两码事。从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气功的理论高度来谈气,至少有以下内容:

(一)大自然的气。它是构成宇宙和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它无形无象,常人看不见、摸不着,充斥在整个宇宙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

可直称为气或元,也可称元气、道气、大极、太一……古人认为无形无象的气是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的本源,换言之,变化万千的繁杂事物,都是气的变相表现。

宋朝的张载就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成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

,就是说一切事物的生长衰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人也不例外。《庄子》中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王充也曾指出:“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二)人身中的气,指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无形无象的特殊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气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

明朝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对于人身之气,中医理论里多有论述,据气的分布部位以及功用的不同,气的名目也不同,如有真气、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以及先天气、后天气等。

(三)人之气与自然之气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气功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自身之气和大自然之气相互作用与转化的过程。人体若能顺利地摄取大自然之气为自身“服务”就是健康的表现,否则即是病、死。

因为人是大自然之气的一部分,练气功就是要把这一过程强化,由此可见,气功中所谈的气,既包括自然之气,又包括人体之气。对此,《管子·内业》有一段精辟论述:

“凡物之精(精者,气之精也——笔者引注),此(古校勘‘此’字是‘化’字之误)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民(古校勘‘民’字乃‘此’字之误)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音字当‘意’字解);敬守勿失。是谓成德。”

这段话不仅阐明了人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的同一性,而且指出了摄取自然之气为己所用以达到变换气质的修炼方法,这与《孟子·公孙丑》中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相类。由此可知,气功之气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气,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人们通常都予以肯定,并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称号;作为人体生命运动模式里的一个模糊的要素,人们也乐于接受。

但是,气是不是客观实在?是不是一种物质?人们就觉得有点玄乎了。通常,人们把气和中国古代的五行、阴阳、印度古典哲学里的“四大”(地、水、火、风)等同起来,认为那是古人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而提出来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简单的抽象。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现代科学的框架里找不到它的对应物。

然而,事实并非真的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气功外气物理效应和生物效应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气功外气确实能作用于仪器和试样(生命体和无生命体),使之发生用现代科学理论无法解释但确实存在的变化。

世界上只有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因此,在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看来,现有的气功外气物理效应与生物效应的实验,虽然还不足以揭示“气究竟是什么”这个谜,但却雄辩地证明: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这对当代气功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综言之,(1)气功之气源于我国古典哲学的气论,因此,必须从我国古典文化的整个背景上来理解气功,才有可能得到关于气功的完整、正确的认识;

(2)现代科学实践证明,气功之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而且是一种尚未被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新的基本物质。

以上两点,是全部气功和智能气功科学的基石。

II、气功一词的由来

气功这门学问在中国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气功一词却是首见于晋朝许逊著的《灵剑子》一书,意指通过修炼气术(如行气、运气等)与修德(指做善事),在体内引起的变化已达到了“道气功成”的程度。不难看出气功二字的含义中,虽有炼气与修德的内容,但它没有成为这一含义的代名词。

自此以后,气功逐渐宗教化,气功一词也未在各派气功中发生影响。直至明、清时代,宗教渐趋衰微,武术与气功紧密结合,形成了武术气功,对后世武术气功影响甚巨的《易筋经》,就反复强调了气;

道家的武当派拳术也极重视气功之应用。前者擅长硬功,如“金钟罩”、“铁布衫”等,后者重体内之“神、意、气”。

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中有专章曰《气功阐微》,明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并有详明的练法。气功一词渐渐显赫于世。

1931年王竹林正式出版了《意气功详解》一书,直接以气功命名该书。1934年董浩著有《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

1938年方公溥又出版了《气功治验录》,并创立了“公溥气功治疗院”。这个时期,用气功于医疗是其显著特点。

气功一词的广泛应用并为广大人民所熟知是在本世纪50年代。1953年,刘贵珍将自己练功与多年临床经验予以总结,在河北省卫生厅的同意和支持下,把该功法定名为“气功疗法”。

而后在唐山筹建了唐山疗养所,稍后在北戴河创建了气功疗养院,并撰著了《气功疗法实践》与《内养功》两本书。

刘贵珍倡导的气功疗法,已不是单一功法,而是包括了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行步功四种。气功一词的内涵,刘贵珍先生认为是“概括了静坐、吐纳、导引、内功等修炼方法”。

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气功事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不仅广泛地大规模地应用于医疗疾病,而且做了很多科学实验一一尤其是外气治病试验。

于是气功一词不仅是养生、治病、健身的锻炼方法的代名词,而且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一门特殊学问了。尤其是中华气功研究会与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的成立,把气功推上了科学的宝座一一成了气功科学,它与原来的含义大不相同了。

III、气功的定义

鉴于上述状况,我们给气功下定义无需对气功一词进行考证或训诂,而应从实际出发,赋予气功以时代的内容。

一、概括介绍

气功一词既然成了囊括千门百派功法,并作为这门学问的专用词汇,就必须把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作明确的规范。几年来,为气功规范定义者已达数十家。各家所下的定义,虽然都有道理和根据,但还是没有哪一家的定义为众人所公认。

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历史造成的门派众多的现实,各家功理、功法各有千秋,练功效应如防治疾病、健美身心、开发潜能等也不一致,真正是“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这就必然形成对气功这一概念的仁智之见。

就拿很多门派都说的“气”来说,虽然已明确了不是空气的气,但气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科学仍说不出所以然,更何况有的门派,如佛家的参禅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法门等根本不谈炼气。即使炼气的法门,达到高级阶段,如内丹派在结大丹以后,也就不讲炼气了。

因此拘于“气”字与“功”字的解释就做不到“容纳百川”了。其二是气功、特异功能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一一记录下了很多属于人体生命奥秘的功能现象。

这些材料为人体生命的科学研究开拓了前所未见的视野。鉴于此,不少科技工作者认为气功将是打开人类生命秘密的钥匙。

这对气功发展为气功科学,无疑会起巨大推动作用。可是,另一方面,由于这是一个新课题,不少人对气功、气功科学、人体生命科学三者的范围界限和关系混淆不清,也给规范气功定义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

笔者1981年写的《气功探邃》一书中的气功定义是:“气功是建立在古典的整体生命观的基础上,培益、增强人体真气的功夫,是达到形体与心神高级平衡的学问,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

在当时把气功提到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固然是正确的,但今天来推敲这个定义,就有些不够严谨了,因为气功与气功科学是不能划等号的,气功科学与人体生命科学也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一点将在第二章《气功科学概论》中阐述之。

鉴于上述难点,有些人提出改变气功的名字。我们认为这倒是没有必要的。难道改的名字能比气功二字的含义更全面吗?

既然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一称谓,也就把它当作一个特定专用词汇来应用,就和对待物理学中的“熵”、“耗散结构”等等专用名词那样规范它的内涵。所规范的内涵必须是各家气功的实质的集中表现。本着这一精神,笔者对气功的定义用现代通俗语言作以下规范。

二、气功的定义

气功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调心、调身、调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

这个定义指明了气功的理论基础,讲清了气功特殊的锻炼方法和锻炼内容,描绘出了气功的锻炼目的。这个定义包括了气功的全部特征。

(一)指出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整体生命观。其内容包括:

(1)宇宙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其中又包含无数的物质层次,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

(2)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传统气功与中医认为这个整体是以神为主导、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来维系的身心统一的整体、智能气功认为这个整体是形、气、神的混元整体。

(3)人天合一。即人和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仅是各家

气功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是我国古文明的精髓。现在西方科学家也开始了这一理论的研究。从发展的观点看,气功各门派的理论都必须上升到这个层次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诚然,人天合一的整体观是由古人通过气功实践建立起来的,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发展。它与气功实践是反复循环而不断深化的。

若从气功历史的源头来看,没有形成理论以前的气功实践只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属于原始气功,与我们现代的气功不可同日语。

(二)指明了气功特殊的锻炼方法——特定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的锻炼。内向性运用意识的含义有二:

(1)一般人的意识活动通常是考虑自身生命活动以外的事物,属外向性的;练功人的意识活动是内向性的,是使它和自身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的。

(2)一般人的意识活动是向外延展“膨胀”的,由此及彼,从一到多;练气功的意念活动是向内集中“收缩”的,收成单一的内容,由多到一只想一个东西。

这一点是气功定义的灵魂。它是衡量某一健身方法是否属于气功的根本尺度。比如药物健身、医疗健身以及体育健身,由于不是通过内向性运用意识而达到健康身心,所以都不能称作气功。

(三)明确了气功锻炼的目的是达到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健美身形、增益智慧、高尚情操以及开发潜能,使人脱离本能的束缚,进入自觉智能的自由王国。

(四)指明了气功是运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实践过程。如果有了气功的理论和方法而不去实践,那只是关于气功的学问,属于气功学的范畴,但不能称此人掌握了气功。

这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很相似:语言指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而言,它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言语(即人们说话)是运用词汇和语法——这一语言工具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气功是运用气功学的气功功理和练功方法来重新塑造、升华自我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气功所下的定义,有理论、有方法、有目的,包括了气功的全部内涵,所以说它是完整的,也是符合现代科学对定义规范的要求的。

这个定义是考察了气功的历史,根据气功的现状,并展望了气功科学的未来后,全面审议的结果。它是否普遍适合于各派功法呢?回答是明确的。

因为各门派以至于各功法的各阶段,无一不注重意识活动的运用。即使是现在那些声称不搞意识活动的功法也不例外。

比如,有人讲:“我们练功时不搞意识活动”,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给练功者的一种特殊意识信息,或为练功者的一种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内容。

现流行的功法无不注重意识活动。在传统的功法中,佛家强调的“明心见性”,道家讲的“修心炼性”,儒家讲的“存心养性”……不都是从意识上下功夫吗?

用这个定义衡量国外盛行的松弛疗法,超觉静坐法,瑜咖等等,也是完全适用的。

本定义强调了内向性运用意识而未提气,从传统气功来说,不仅避免了“气”特有的局限性,而且对炼气的功门来说,等于抓住了窍要。

因为意为气之帅,意到则气到。因之,言意并不排斥气,而是统气于其中。若从智能气功的混元整体理论来说,意识活动则是人脑混元气——意元体内活动的内容与过程,是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

IV、气功与体育锻炼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根本仍在于是否内向性运用意识。体育运动除健美锻炼外,任何项目无一不是外向性运用意识,即精神不是专注于自己的身心活动上,而是注意在运动项目的对象上。

由于精神没和自身生命活动紧密结合,就不能发挥意识强化生命力的特殊作用。因此使气功与体育锻炼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可从几个方面分述之:

一、就锻炼内容言:气功包括涵养道德、运用意识、调整呼吸、运动形体。而体育运动主要是运动形体。

二、就运动形体言:气功着眼于神、意、气的锻炼,强调以意引气,以气引形,形体的运动为神、意、气“服务”,要在“松静”中体会奥妙。

体育运动着眼于各种动作的锻炼,精神不是集中在体内,而是集中于形体的动势或器械上,“神”的作用在于集中精力、协调全身以完成一系列动作,精神为形体运动“服务”,各个动作需通过肌肉、肌腱……的紧张(张缩)来体现技巧。

三、就精神驾驭形体的形成过程言:气功是通过内向性运用意识主动发放意识指令直接统帅形体。体育运动是通过形体运动反射性地引起精神驾驭形体。

四、就人体的新陈代谢变化言:体育锻炼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使体内耗氧量剧增。由于体育运动主要是肌肉运动,将体内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还有一部分变为热能而耗散),这就需要相应地补充营养,保证休息,以恢复体力。

因此,体育锻炼是以增高人体能流的出入量来使人体生命旺盛。气功锻炼则不同。练功时一般来说,尤其练功有素者,体内的耗氧量减少,新陈代谢减缓,能量消耗降低。它是通过增强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程度,对生命起重新组合(或叫整合)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生命力。

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已知,不练气功的人,睁眼时脑电波中一般是β波占主导地位,其频率为每秒14—22次;而练气功人则出现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

α波从枕部向前,向额叶方向推移,出现同步化。α波是和谐波,既非抑制,又非兴奋,练气功后就出现这种状态,这表明脑子活动的有序化增强了。脑电波有序程度增强,人体生命活动也就逐步有序化,人的健康水平就提高了。

由于体育锻炼与气功锻炼在体内产生的变化不同,所以结局也不同。据统计,国外著名运动员年过中年后约有一半人的身体状况达不到普通人水平;在国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达不到普通人水平。而练气功的人到老了反而身体更健康,叫“返老还童”。

其次,对人体感触机能的作用不同。气功锻练使人的感触机能敏感,体育锻炼使人增强耐力。通过气功锻炼,体内的气充足了,能使人固有的感知机能如眼、耳、鼻、舌、身的敏感性增强,对身体冷、热、麻、酸、胀、痛等感觉变得敏感。

同时还能诱发出人体的“第六感觉”,即透视、看气、遥感、遥测等超常智能。体育锻炼就不同了,由于各种耐受能力的增强,对人体内外感觉能力似乎还迟钝了,更不可能激发出特异功能。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