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06年第16次新闻发布会:介绍助学贷款(一)

浏览 6


    7月25日(周二)15时,教育部举行2006年第16次(定时定点第7次)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有关情况

  [人民网]:网友们好!今天下午3点,教育部召开2006年第16次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将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敬请关注!

  [王旭明]:新闻界的各位朋友,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广大观众朋友,收看人民网、中国网在线直播的广大网民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关注、出席教育部今年第16次,也是我们定时定点召开的第7次新闻发布会。

  [王旭明]:大家都知道,北方气侯一般很干燥,今天不同,空气中带着凉爽和湿润,希望这种气侯能给大家一个好心情。首先先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最近刚刚结束的一个非常重要活动的报道情况。大家知道,7月12—7月18号“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这一届论坛引起了许多记者朋友的关注,据不完全了解,大概有近180名记者在会上进行报道,仅北京记者就有70、80人。

  [王旭明]:这届论坛以“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为主题,中外大学校长就创新和社会服务广泛地展开了讨论,我们的媒体报道情况也非常令人可观,特别感到高兴的是我们许多主流的媒体,在这里做了充分的大量的报道,比方说《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先后报出了很多篇关于大学校长论坛的新闻,其中有一篇提到“中外大学校长观点集粹”,这些观点集粹非常令人启发,比方说“高考制度绝不能退出但必须改革”,“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学生质量——中国拥有世界秀的本科生”等。

  [王旭明]:我觉得这组报道,确实比较全面地报道了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另外《光明日报》也派了两位资深的记者到会报道,这两位记者是昼夜在报,保证《光明日报》每一天都有消息和读者见面,他们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个专栏里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比方说写的《我们进步了——写于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之际》,对三届大学校长论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和描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另外他们在大学创新与服务这个专栏里提出了几个观点:“国际知名大学在坚持做什么?”,“以制度改革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于大学资源”等,这些观点也是非常准确。

  [王旭明]:我们特别感到兴奋的是我们的《中国青年报》,派了四名记者在会上跟踪,全方位报道,他们第一篇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21位年轻新校长首次集体亮相,教育部最近一年来任命的21位新校长他们采访了其中的七位,并都发表了很精彩的论述。

  [王旭明]:我觉得视角独特新颖,同时他们每一天都发表了一整版或者多半版的报道,有一位记者说“中国大学校长声音更响亮了”。另外新华社也进行了充分报道,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大篇幅地对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进行集纳。《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台更不必说,他们的报道立体化、全方位、角度新颖、形式也非常独到,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好评。

  [王旭明]:中国教育电视台特别不容易,他们十几位记者连续发送文稿,每天20分钟,保证每一天都能有实况播出,在这期间教育部举行了17场记者招待会,几乎让来我们这里讲学的14位外方大学校长都和记者有见面的机会,通过这种形式,使记者们充分的对本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进行的报道。

  [王旭明]:7月的气侯非常燥热,所以有的记者开玩笑地说,“以后谁要开会都要7月到浦东”,在气侯不好的情况下,我们的记者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充分的报道。这是第一条消息。

  [王旭明]:为此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之所以有这样一批好的报道,在于教育部有一批多年来致力于教育新闻报道的记者,尽管他们现在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尽管他们已经不直接的报道了,但是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水平,他们的思想深度,他们的视角都足以令我们借鉴,为此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特别聘请第一批教育部的特约记者,那就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副主任温红彦;《光明日报》的苗苏菲;中国青年报编委谢湘;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总监于禾,这五位同志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但是我们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仍然聘请他们为教育部的特约记者。

  [王旭明]:今天我想以简单的一个仪式向这五位记者颁发一下聘书,我提议大家以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记者朋友能够在报道中对工作产生感情,对教育产生感情,能够不间断的,持久的一生的追随教育,报道教育。

  [王旭明]:其实我们每天都有许多新闻发生,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其实我在看报道当中,我感觉,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着,但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比方说,我了解到虽然我在教育部门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自认为还是了解教育的,但是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的农村,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一教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要说北京,就是省城都没有去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湖北省实施一项计划,每年省里拿出两千万元,对县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进行10—15天的免费培训。这些老师到了省城一流大学以后,眼界大开,确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图)

  [王旭明]:我们利用三周前的周末,带了几个同志到那看一看,了解了一下,感觉真的大不一样。这些老师到了省城以后,到了这些重点大学以后,他们那种感受,那种启发,那种喜悦,都是令人溢于言表的。在武汉音乐学院我们看到几位在教音乐的老师都是第一次来省城,他们不仅来到省城,还是第一次登台演出,当他们登台演出的时候热泪盈眶。我想,这样好的事情,我们平常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我注意到我们有些报纸,比如新华社的“每日电讯”就是以这个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

  [王旭明]:《人民日报》在要闻版,真的很不容易,对一个地区消息进行报道,在我们回来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报了湖北十万农村教师走进一流大学接受培训,这非常令人振奋。另外,《中国教师报》利用了三个版的篇幅,不仅对这个事件的本身进行了报道,而且对学员的感受做了摘要刊登。时间关系我不说了,但是希望大家有时间读一读,确实非常令人感动。

  [王旭明]:现在高考结束了,我注意到许多媒体都对录取情况非常关心,但是在这个关心里面,我独独发现一篇报道,就是《光明日报》的头版<南京亲情关怀高考失利学生>。我觉得在高考以后,有相当一批学生没有被录取,所谓“失利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关怀,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媒体应该用更多的篇幅去关怀他们,虽然仅仅是一小块,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信号,这也是一个象征,一个指导,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记者能够关注这些。

  [王旭明]:我还注意到,《人民日报》在“视点新闻”里,特别把教育部推荐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天津工业大学的徐伟推了出来,这个大学生大家都采访过他,的确非常优秀。我觉得出现这些优秀报道,的确让人心里很兴奋。当然就教育报道来说,实际上大量的报道应该说是主流,当然这当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杂音,比方说有报道称青海某个地方小学停办多年,教育经费照给,这样一个事实。后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行调查核实,证明这是一则不实报道。也有报道说某地的农民因为孩子上大学之后交不起学费便自杀了,我们马上派人调查了解,经过调查了解,就连自杀者本人的家属都说他儿子的自杀有多种原因,而且在他没有自杀前,有关助学政策已经落实到了。

  [王旭明]:另外还有一个报道说“某一位大学生在某大学毕业以后,因为学校没有看到他的就业签约单,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就没有发毕业证”,我们经过调查以后,也是查无此人,也是不真实的。实际上要有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实报道的查实方面。如果记者稍稍的核实一下,以准确为生命,我想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王旭明]:在这里我特别想推荐《中国青年报》7月14日一篇文章,题目叫《媒体不能在眼球大战中丧失操守》,他提出来我们现在读的报纸,上来就是大巴车撞坏,六人死亡,女大学生雇人砍伤同学两腿”等,他写了类似的几十个题目,然后他说:“这些题目反映了不良社会情况。怎么要闻版把这些事件讲的和白薯差不多。然后他说:“媒体无形中营造的某些氛围,会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行为,这样的报道对民众造成的心理恐慌由谁买单,最后说,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描述,阴暗面和令我们嗤之以鼻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可阳光依然存在,我乐观的相信并且非常相信这个世界到处都有阳光,有美丽的、好的,善良的,真的故事”。他说:“但愿打开电视、网络、收音机的时候,不再听到暴力事件,但愿是阳光满天。”


   [王旭明]:进入今天的主题,国家助学贷款。每当大学入学阶段开始的时候,一个沉重但是又是很现实的话题不得不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困难学生上大学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们国家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并且积极有效的采取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包括奖、减、贷、助、免一整套完整资助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有这样一套完整的政策,使我们国家的困难学生充分的保证能够进入公立的大学就读。在这个录取和即将收到各类学校通知单的时候,我特别请到我的几位同事,向各位详细的介绍一下我国助学的有关政策,并且回答大家这方面的提问。

  [王旭明]:今天我们在主席台上就坐并且回答大家提问的是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同志、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明同志。另外何光彩先生和周春树先生也坐在台下。他们将有可能回答记者朋友们后面的提问。首先有请崔邦焱同志介绍情况。

  [崔邦焱]:新闻界的朋友们,目前高考的录取工作正在进行,新的学年即将开始,经过高考我们国家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即将走进大学,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在这些被新录取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对怎样解决经济困难,保证他们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心有余悸。现在我们国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部党组、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近些年的努力,基本上建立起了我们国家的资助体系。

  [崔邦焱]:今天,我们想利用这样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向新闻界的各位朋友,把我们目前高等学校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做个全面介绍,也想通过媒体的平台,向广大的考生,尤其是家住比较偏远地区的考生,能够通过我们的媒体使他们知晓我们国家在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使他们能够解除上大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发愁的顾虑。所以下面我就介绍一下。

  [崔邦焱]:为帮助我国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

  [崔邦焱]:这些政策体系包括第一奖学金。现行的奖学金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第一就是国家奖学金。再就是优秀学生奖学金。还有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包括优秀奖学金和普通奖学金,还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也有社会组织和个人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或吸引人才而在学校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

  [崔邦焱]:高等学校奖学金制度是由人民助学金制度改革而来的,大家都知道,在座都是新闻界的朋友,上大学的时候都拿助学金。我们上大学的时候都有助学金。这个奖学金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来了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奖学金。这项改革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崔邦焱]:1986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开始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奖学金制度”试点。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在1987年入学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的新生中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专科学校是否自1987年起实施奖学金制度,由各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学校所属的中央主管部门决定)。这是奖学金部分。

  [崔邦焱]:1991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实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实行国家奖学金制度。2005年国家奖学金制度改革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

  [崔邦焱]:后面的这些改革和变化,在座的很多新闻界朋友都参与过报道。设立本、专科学生的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是为了奖励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报考师范、农林、体育、民族、航海等专业;引导学生毕业后到边疆地区、经济贫困地区工作。

  [崔邦焱]:设立研究生奖学金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普通高校研究生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现在国家基本上每个月都以奖学金的形式发生活补助。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享受奖学金的主要是国家任务的研究生。也就是大家说的计划内、计划外。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准确,我们叫做国家任务的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

  [崔邦焱]: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是中央政府关怀广大贫困家庭学生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为了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贫困家庭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娶自立自强,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崔邦焱]:奖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资助学生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双重作用。这是一个大致的原则和大家介绍一下。

  [崔邦焱]:第二、学生贷款。当前得学生贷款主要包括三种贷款形式: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学校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

  [崔邦焱]:先介绍一下国家助学贷款。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新政策,随着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原有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已难以覆盖和完全解决所有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工作力度,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国家助学贷款这项政策,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1999年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了试点。从2000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能申办国家助学贷款。

  [崔邦焱]: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均能申办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同时暴露出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缺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批示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和有关金融部门反复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和总结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并于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下发。该《意见》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完善,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新政策和新机制是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实际的,也是符合我们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的。

  [崔邦焱]:新政策和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在政策方面:(1)改革财政贴息办法。考虑到贫困家庭学生在校期间本来就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利息,改变原来规定的在整个贷款合同七艦隊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贴的做法,过去学生只要一借款,即使在校期间学每年也要向银行交纳50%的利息。改革以后,实行了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有财政补贴。学生毕业以后,全部自付利息的办法。

  [崔邦焱]:说白了就是学生上学期间全部贴息,毕业以后全部自己付息,我们认为这项改革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也是受广大贫困家庭学生欢迎的。因为在校期间学生本来困难,毕业以后只要找到工作,怎么都可以有一个收入,还一个利息应该说困难不大。

  [崔邦焱]:(2)延长换贷年限。考虑到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改变原来规定的学生毕业之日起即开始偿还贷款本金、要求4年内还清的做法。改革以后实行贷款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就业情况,在1—2年内开始还贷,毕业后6年内还清的做法。这等于是延长了两年。

  [崔邦焱]:(3)鼓励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提出了研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的思路,对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贷款学生,经过批准以后可以以奖学金方式代尝其贷款本息的意见。目前这个意见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基本上意见形成了,正在处于报批的过程中,这是在政策方面的三项主要改革。应该说这些改革都是充分考虑了我们贫困家庭学生的实际,充分照顾贫困家庭学生的要求。

  [崔邦焱]:在实施机制方面:(1)改变由国家指定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实行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省级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这是一项改革,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崔邦焱]:(2)对普通高等学校实行贷款总额包干办法。全日制公办普遍高等学校每年的贷款总额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遍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以及第二学士学位的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每人每年6千元的标准计算确定。你是学校的包干,就是经办银行必须满足包干的额度要求。

  [崔邦焱]:(3)由高校和银行共同操作。助学贷款的前期宣传、申请材料的审核等工作主要由学校完成,银行根据学校报送的申请材料,在学校的贷款包干额度内审批贷款。

  [崔邦焱]:在风险防范方面:(1)针对商业银行认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较高的情况,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改革。按学校隶属关系,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贴,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2)建立了学生还款约束机制。国家金融管理等有关部门、经办银行、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及各高等学校各负其责,共同建立还款约束机制。

  [崔邦焱]:在组织领导方面:(1)加强统筹和协调。中央成立了由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盛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加强对本地区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统筹和协调。(2)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并改进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国和省级学生贷款管理衷心的建设,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各普通高校更要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并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学校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崔邦焱]:新政策、新机制是一个好政策,好机制。也受到了我们广大贫困家庭学生和高等学校,包括金融机构的普遍欢迎,所以这项工作由于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自1999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申请贷款累计总人数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240.5万人,申请贷款累计总金额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201.4亿元。

  [崔邦焱]:自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年6月底,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与2005年底相比,审批人数和审批金额分别增加33.9万人和29.1亿元。

  [崔邦焱]:自2004年6的——2006年6月底,银行审批贷款合同金额排在前十位的省份为湖北(8.74亿元)、山东(5.8亿元)、河南(5.69亿元)、安徽(4.97亿元)、江苏(4.79亿元)、山西(4.3亿元)、辽宁(4.25亿元)、广东(3.96亿元)、重庆(3.58亿元)、上海(3.31亿元)。

  [崔邦焱]:看绝对数只反映一个方面的情况。因为学生多,肯定绝对数就大。下面还给大家介绍一下获得贷款的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排在前十位的省份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数占整个在学校的生的比例):云南(22.19%)、湖北(21.97%)、贵州(20.88%)、西藏(18.99%)、青海(18.65%)、河南(14.56%)、山西(13.61%)、上海(12.84%)、浙江(12.18%)、福建(11.66%)。

  [崔邦焱]: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底,银行审批贷款合同金额排在前十位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为:吉林大学(1.98亿元)、山东大学(1.5亿元)、武汉大学(1.37亿元)、四川大学(1.15亿元)、华中科技大学(1.14亿元(、武汉理工大学(1.08亿元)、兰州大学(1.02亿元)、湖南大学(9597万元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9113万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75万元)。这个也是绝对数。

  [崔邦焱]:获得贷款的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排在前十位的周扬部门所属高校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0.18%),这个学校去年贫困家庭学生比较多的,因为这所学校在东营盐碱地上,办学非常困难,农村孩子比较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9.23%,这个是在陕西,农村的孩子比较多。东北师范大学(26.12%)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4.23%)、华中农业大学(23.85%)、兰州大学(23.34%)、合肥工业大学(23.06%)、江南大学(22.77%)、武汉大学(22.63%)、中国农业大学(22.55%)、中央民族大学(22.55%,并列)。

  [崔邦焱]:记者朋友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基本上这些学校都是贫困家庭学生比较多的学校,这确实反映了这项政策符合我们当前高等学校通过高等教育改革的情况。下面把学校的无息借款情况简单说一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