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邦焱]:高校利用学校的资金对学生办理无息借款的制度也是由人民助学金制度改革而来。按照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通知的要求,198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1987年开始在当年入学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新生中全面实行(专科院校是否自1987年起实行学生无息借款制度则由各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学校所属的中央主管部门决定);1993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这种借款的额度和享受贷款学生的比例等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目前各高校办法的这种借款额度一般为每人每年1千元以上。这一制度现在仍然在实行,虽然有了其他的制度,但有些更为困难的学生还是要借一些的。
[崔邦焱]: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是指各金融机构以信贷原则为指导,对高校学生、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办法的,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为目的的商业型贷款形式,这种助学贷款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有些城市非常重视,是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有益补充,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财政部贴息,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均可开办。
[崔邦焱]:这种贷款形式,我希望我们广大的新生,一定要了解这种贷款。在你们当地的信用社都可以去贷。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以后,都发愁路费,发愁报到以后没有报到的基本经济基础,你可以到你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当地的银行去申请,先借几千元钱,5千、8千、或3千就可以买上一张车票,带上一些行李到我们的学校去报到,我们学校有很多措施会保证这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崔邦焱]:总的来说,学生贷款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观念,有利于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为学生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学生贷款制度将成为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国家助学贷款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体系的主体。
[崔邦焱]:刚才我们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也提到了这个要求。这是第二项关于助学贷款的政策。
[崔邦焱]:三、勤工助学。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报酬。这是对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资助办法,是对他们安心完成学业的有力支持。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有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以及实验室、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各项公益劳动岗位等,我们在组织学生入学时参加勤工助学时也有政策上的要求,不允许组织学生参加高空作业、严重污染、辐射等极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和危险的特殊行业和专业的劳动。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要让同学们去参加这类活动。
[崔邦焱]:教育部、财政部规定各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发放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以及开展其他有关资助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指定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勤工助学这项工作。很多高等学校都有勤工助学管理中心。
[崔邦焱]:勤工助学制度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勤工助学制度将作为资助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今后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崔邦焱]:尤其是我们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部的领导多次强调和要求,特别是研究生应该参加更多的助教、助研活动这些有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和培养。
[崔邦焱]:四、特殊困难补助。特殊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特殊困难补助也是高等资助政策的辅助性措施之一。
[崔邦焱]:五、减免学费。为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9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尤其是要对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收或免收学费,具体减免额度由学生所在高校确定。减免学费制度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与其他有关政策统筹安排。
[崔邦焱]:六、绿色通道。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入学,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有关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录取期间,教育部都要发出专门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绿色通道”工作。今年6月份,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对所有新入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并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崔邦焱]: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普通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达到39万人,占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3%,占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8%。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比例很不校如果没有这项制度,我们这么多的学生,接近40万人了,就有可能被拒之高校的校门之外,正是因为有了这项制度,而且这项制度我们教育部党组,特别是我们的周济部长都极大的重视。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落实工作,要求各高等学校在新生入学期间,一定要开通“绿色通道”,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现在看来它还是涉及到很多人。
[崔邦焱]:这是当前我们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六大主要政策和措施。它构成了我们当前中国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应该说,这一政策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基本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也基本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广大在校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普通欢迎。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证了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保证了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当然,今后我们在工作中还要进一步的探索、改革、完善、丰富,把我们中国公办全日制普遍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得更好。
[崔邦焱]: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为了做好宣传工作,从2005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印制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宣传册,免费发到各个高校,向高校新生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条件和程序等知识,近年来,教育部还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在招生简章中写明学的资助措施,必须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有关资助政策的介绍材料。通过以上措施,广泛宣传国家政策,确保新录取的学生能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解除入学前的忧虑。
[崔邦焱]:为了保证我国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的全面落实,根据教育部党组和教育部领导的要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于8月15日—9月15日期间,开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负责接听,接受有关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并对投诉的问题及时进行核查处理。现在我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这项工作去年已经启动,今年想进一步把它做好。
[崔邦焱]:这是当前资助工作的一些政策体系。当前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呢?我们在工作中感觉到主要是这么几点:
[崔邦焱]:一是政策宣传还不够。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没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还有少数家住在偏远地区、新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及其家长,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应该说现在社会的信息还很发达,但是因为很多偏远地区信息跟不上,他们对政策不太了解。当然在这里也拜托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能够给我们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我们广大的学生们能了解政策。
[崔邦焱]:二是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下了很大的决心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我国也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我们相信,只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是完全可以保证每一位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少数地方和高校的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是重视不够,有些政策在有一些地方,在部分学校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为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方面希望我们各新闻单位和新闻界的朋友能够一如既往的继续加大对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关注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要认真全面广泛的宣传好国家政策,解除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崔邦焱]:另一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各高等学校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狠抓落实,把保证新录取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保证在校学习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我们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进一步采取措施,狠抓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的推进工作。
[崔邦焱]:我的介绍就到这,最后非常感谢在座的各新闻单位、新闻界的朋友对我们这项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宣传报道。作为在教育部负责这项工作落实的职能部门,一定配合大家做好工作,谢谢大家!
[王旭明]:谢谢崔司长全面详实地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介绍,尽管很多语言都是工作性的,大家觉得比较远,尽管有些内容反复在说,但我深解崔司长的良苦用心,因为的确这样一项覆盖面最广、受惠人最多、资助困难学生效果的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大政策,我们没有宣传到位,我们说的远远不够。
[王旭明]:我在想,是版面紧张吗?可是我们能够拿出版面去宣传某一项、某一个企业或者对某一个困难学生的资助;是时段紧张吗?我发现我们某一个电视台很的一个专题节目,可以每天30分钟里拿出15分钟对某一些困难学生的困难事实反复渲染,反复炒作,然后要求社会援助,但是对我们这样一项政策却只字不提,我不理解,我也困惑。所以我觉得,如果政策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宣传本身的问题,还是另外有什么更深的别的意思在里面。但无论如何我也坚信,这样一项好的政策,如果更多的媒体,从良知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它的普遍性,它的惠众性,我们会用更多的笔触来反映它。
[王旭明]: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比方说我们认为上大学理所应当的,或者国家管,或者父母管,没有树立以贷款为荣的观念,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以贷款为荣的观念,树立这样的观念,不仅经济上可以得到补偿,刚才崔司长给我们介绍了,还可以树立艰苦奋斗,还可以树立责任感,因为将来你如果成才以后,你是要还贷的,所以要树立责任意识,可以说这样一项政策,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一种效益,它所起的效益是辐射性的,是覆盖性的。
[王旭明]:因此,我们在这里把今天这个新闻发布会,这样一个黄金时段拿出来,专题讲这个话题,在9月份之前,还是要拿出若干个黄金的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和大家通报有关新的政策,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并且请有些单位来介绍经验。说到介绍经验,我特别在想,比方说我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10个亿,可以惠及多少人,但是我所看到的媒体里面,没有一家媒体介绍所惠及的学生,他们谈感受和体会以及收到10亿元国家奖助学金以后成长的情况,我觉得我们的宣传远远不够,在这里我郑重的做一个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宣传我们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各项政策。
[王旭明]: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我们电视台自从对新闻发布会进行直播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现在观众回馈的热线可以看出,对贷款的还贷和借贷的问题非常关注,近几年上海等部分地区就实行了生源地贷款方法,这个方法可能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和以后的追索有效一些,我想请问教育部对这种政策持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值得不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提倡?
[张光明]: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国家助学贷款是当前国家主要推动的助学贷款的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在推行助学贷款的工作中,部分盛市采取了一些生源地的助学贷款方式,就是大学生在他本地考学或者户口所在地的地方向当地的金融部门,农村里的信用社,城里的银行办理贷款方式,我们统称为“生源地贷款”。
[张光明]:我们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资助方式。对于助学贷款来说是我们国家推行助学贷款的一种补充形式,我们看到,按照各地在推行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我们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生源地贷款”会把问题扩大化,造成在全国范围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所以我想生源地贷款在当地实行有它的特点,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的同时,也鼓励各地推行“生源地贷款”的办法作为补充,来解决新生入学的时候发挥很好的效益和作用。
[中华工程时报记者]:请问崔司长,您对目前助学贷款的规模有什么评价?教育部对助学贷款的规模有什么规划?因为据我所知,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形势比较好,2003年到2005年国税从两万亿增加到三万亿,而这些国税的功能之一就是投资教育,因此投资的条件非常好。所以我想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因为现在世界上投资教育的先进经验很多。谢谢。
[崔邦焱]:我们国家助学贷款,刚才已经说了不重复了。第一、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我们国家助学贷款有了很大的进展,规模有了很大发展。这点在座的很多记者朋友都非常了解,我们从1999年开始试点推行以来,老是说贷不出去,我们教育部领导、教育部党组、分管这项工作的原教育部部长花了很大的时间来推进,国务院领导李岚清副总理作为政治局常委亲自抓、到处讲、采取各种措施推,但是进展很慢。
[崔邦焱]:2004年对国家助学贷款完善以后,实行新政策、新机制以来,这几年进展很快。有的省市,有学校这个比例很高了,有的达到20%以上了。有的学校达到30%多。
[崔邦焱]:目前,在规模上发展还不平衡。目前发放的规模还仍然满足不了目前高等学校、在当前高校规模的情况下,贫困家庭学生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有些地方政策还没有落实,发放情况还不理想,今年教育部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抓不平衡的问题。在上半年,我们派出很多的督查组到地方,去一些省市,去一些学校,大家一起进行研究怎么推进这项工作。我相信,这项制度,由于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和推进,现在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高等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措施也更加有利。我相信这项工作在今后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规模会有更大的提高。谢谢。
[香港大公报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引发了一种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高校是以高额的奖学金抢夺内地的优秀学生,使得对一些经费紧张的内地高校来说,是一些不公平的竞争,请问您认同这种观点吗?您觉得内地的高校的招生还有助学贷款制度会不会作一些调整?
[崔邦焱]:贫困家庭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仍然可以比较公平的报考港澳地区的学校。据我了解,我不知道这个信息准确不准确,港澳地区招生主要是比较优秀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只要符合我们港澳地区高等学校招生的条件,也能够同样被录取到港澳地区的学校。
[王旭明]:港澳地区大学到内地来招生,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几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进展。总的来看,港澳地区在内地招生,为内地的学生升学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对促进内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港澳地区大学的建设,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交流,对双方的教育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然对于您刚才所提到,今年发生的一些新的情况,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我们有关部门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针对出现的这些新的现象,会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并提出进一步的措施。
[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两个问题请教一下崔司长。在您刚才的介绍中说了这样一个问题,所有人申请贷款就可以获得贷款,从1999年实施这个贷款以来,大约40%的学生被拒绝没有能够获得贷款,即使在2004年6月份实施新机制以来,也还有大约27%的学生没有获得贷款,我想问一下,这个比例为什么这么大?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获得贷款,通过什么途径完成学业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越是的学校,不论是获得贷款,还是资助体系,获得效益援助这一块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地方性的学校,这一块相对比较困难,我们整个体系消费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对地方学校,他们怎么办?他们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校园资助、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贷款,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更好的措施?
[张光明]:我来简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您观察的这个数据是很仔细的,确实从数据分析来看,1999年我们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和获得贷款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2004年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这个差距在缩小,这是很明显的。反过来说,说明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比例在大幅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是如此。但是问题关键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没有完全得到助学贷款的资助。
[张光明]:我想是这样,1999年助学贷款推行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刚才崔司长在材料中也讲到了,由于政策的缺陷,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问题,助学贷款推进工作非常困难,在那种情况下,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不符合条件的,另外一部分学生符合条件,但是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达到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从这种情况下,在1999年以来,从数据可以看到,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没有获得助学贷款。
[张光明]:第二、2004年以后,新机制推行以来,这种获得贷款学生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有20%多的学生申请贷款,但是还没有拿到贷款,这也是事实,我们在基层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及自身条件不够,再一个是一些学校和地方开展助学贷款的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就是刚才崔司长介绍时也讲到,就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在基层的地方高等职业学校,工作进展很慢。所以有一定的比例学生还没有获得助学贷款,这也是我们继续推动工作的一个重点。
[张光明]:同时引发了第二个问题,您说的从普遍意义来讲,这么好的一个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相对来说,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可能政策落实上效果比较好,各种政策推行起来比较顺畅,特别是还有一些其他的资助。确实也是如此,有些地方的学校或者不太知名的学校怎么办?他们这些资助的条件差一些,包括助学贷款可能还有一些困难,动作也比较缓慢,这些学生怎么办?这确实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挑战,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促成了这个因素。
[张光明]:从政策来说,全国统一的政策,应该是统一的执行,效果应该基本一致,但是从操作上来看,也很难达到这么一个结局。工作管理的情况也不一样,它的自然条件也不一样,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立起来的,那些学校这么短时间树立起也不太容易,就是,所以这个差距也是自然条件。另外,资助的渠道,确实是大学得到的资助渠道比较多。但是我们通过管理和政策,应该弥补这种缺陷,弥补这种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部门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学校也好,要重点抓住这些薄弱环节,薄弱学校,特别是在资助工作说做好有关工作,才能弥补这项不足,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比如,不光考大学我们要选择一下,考中学也要选择一下,这对教育部门来说也是一个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不足。
[北京日报记者]: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我看到北京市国家助学贷款最早一批试点,刚才提供的数据没有北京的内容,我想问北京的贷款审批金额大概有多少?大学生获得的贷款的比例是多少?
[北京日报记者]:第二个问题,刚才崔司长讲,有少数地处边缘的大学生不了解这个政策,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但是好象教育部发的通知里面“绿色通道”是所有高校寄通知书的时候,把相关政策寄送给学生,我想学生应该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应该拿到材料,我想是不是高校没有把材料发给学生,对这个问题教育部有什么措施?是不是有些省份推行力度不够。我记得去年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原教育部部长张保庆同志好象说有一定的处罚措施,如果政策推行以后,如果不按照做会有什么样的处罚措施?
[崔邦焱]:先说第二个问题。我们规定,高等学校在寄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必须同时附上与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和教育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不了解。这位记者说的对,我刚才不是说宣传不到,其实是有些信息到不了边缘地方和边缘地区,你的意见很对,应该说他拿到通知书,通知书里面就应该都有,学生应该了解。可能就是有少数高等学校没有这样做,或者做得不好。
[崔邦焱]:所以今年8月15—9月15号要开通热线电话。开通以后,按照教育部部长的要求,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抽查一部分地方和学校,看看这个方面的情况。可能到今年的下半年,会给记者朋友报告这方面的情况。
[崔邦焱]:现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去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推动。应该说现在效果非常明显。当时为什么采取那么比较重要的措施来推进呢?就是有个别省区,这项工作启动不了。现在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下,现在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全国所有的盛自治区、直辖市这项工作都启动了,绝大多数学校这项工作的启动都已开始了。
[崔邦焱]:问题是有些学校现在发放的额度比较低,尤其是部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发放的情况更差一些。所以下一步我们教育部的主要任务是想抓这个平衡。主要是要加强督查、共同推进、采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地推向深入。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周春树先生回答。
[周春树]:在回答具体数据的时候,我先说明一下,因为北京的高校里,其中有39所院校是中央部院校,所以反映成绩的时候我们主要反映北京市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目前在校生大概是在24万人左右。与前面排到的湖北、河南都是80多万,所以数字上没办法衡量绝对数。相对数基本达到了7—8%的样子(在校生获得贷款的比例)。今年4月份和5月份到北京市调研,除了国家奖学金以外,自己政府也建立一个奖学金、助学金,他们今年可能达到3千多万元,所以其他资金也比较充足,另外北京的生源基本立足于本市招生。
[瞭望周刊记者]:从咱们国家设奖学金以后我开始报道。我非常赞同刚才主持人讲的,要在学生中宣传贷款光荣的口号。我从年年咱们搞的发布会上,我觉得教育部没有采纳这个意见,去年我写的一个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时候。“申请获得就打了一个折扣”,如果申请再往前推的话,还有没申请的,申请只不过是贫困的一部分,所以再往前推的话,就很多,我觉得咱们总说贫困是20%,但是这个“20%”是理论上的需求,如果它不申请,就不能有现实的需求。我再穷,我不申请贷款,谁能强迫我贷款呢?我贷了也不还,他有这种想法。
[瞭望周刊记者]:所以我觉得,为什么有些人不贷,到大学里面一了解,尤其是学校,会跟你介绍的非常清楚,再动员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贷,也有一部分不交学费的人不贷款,就上完学以后离开学校,所以发生了学校扣学生毕业证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情况是必须看到的。我想说,我们的“绿色通道”是让他进学校的,我去年学的一个文章里面,进学校不是完事了,不能让你对高校没有交待,你四年上完学毕业走了。我觉得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比如一年级没有贷到款,二年级还要动员你贷等,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你贷了款才能交学费,这点跟高校的利益联系太紧密了。
[瞭望周刊记者]:另外我们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刚才我们讲到《国家助学贷款指南》,这个东西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至少在毕业之前该应该把这个东西发给他。刚才讲到新闻媒体宣传有问题,我想至少县一级的政府或者教育局什么的,我觉得应该有《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党刊。比如贫困生接到通知书以后,发愁交不了学费,这显然一个原因是大学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没有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一并寄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学生在上高三要毕业的时候,学校、班里根本没有跟他说这个事,我觉得从教育内部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强硬的让县教育局人手一册发给毕业班的每一个学生,我想应该这个事情潜移默化,让毕业生早早知道我能怎么贷款。我觉得对学生做这些工作,也很重要,不是说以学生为本吗?我希望以后再介绍国家助学贷款的时候,要介绍一下学生有多少人还不愿意贷,大学里面因为学生没有交学费欠了多少钱,我想这个钱是上亿元。但是这个政策推行了这么多年,学生欠学校的学费仍然是越来越多。
[张光明]:谢谢。不光可以提问题,我们还可以提一些建议。看得出来,您对我们教育情况非常熟悉。也一直跟踪我们政策的一些制定和事实,非常好。
[张光明]:助学贷款实行这么多年来,很多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不贷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就某个学校来说掌握这个情况。刚才说有些学生是贷款,有些学生不愿意贷,有困难但是不愿意贷款,我们进行过分析,一部分是爱面子,有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或者非常边缘地区来的学生,人很朴实,不愿意贷款,拒绝贷款,有一种拒而远之的心理,这样的学生也是有的。对这么小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贷款,当然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座的各位拿到贷款的也不是很多。完全不像西方经营体制,金融业务非常发达的国家,几乎50%,甚至70%、80%的人都是贷款,我们城里人也没有这么高的比例。更何况从城乡来的贫困的学生,不愿意贷,这种心理对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我们调查中也看到这种情况。对于比例,有些学生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这个比例我们无法统计。
[张光明]: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学生虽然是贫困,他不交学费,也不贷款,我想他们在打政策的擦边球,说我不贷款,也不负债,不负法律责任。学校一般没有借贷关系,这种法律责任关系,学校不能把我怎么样,这种心理的学生也是非常少量的。这方面就需要我们的宣传,我们的政策,同时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现在要求国家助学贷款从新生开始做起,作为一项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不光资助他们,还要教育他们。这是高等学校一个本职工作。我想这个情况只能是逐步的,通过政府的实施和教育,逐步的改观,但是这个情况确实存在。刚才提到我们政策宣传是不是要往前移,我觉得这个建议确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