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谁造就了莘莘学子的“情结”

浏览 6

《学生为考上北大两次复读考场内抽搐被迫放弃》这是6月8号《京华时报》刊登的新闻。高考(Q吧)首日,北京市第七中学考点内,第三次参加高考的王军(化名)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医生为其注射安定剂后仍处于紧张状态,随即被送往安定医院治疗。

王军至今已经是第三次参加高考,按照普通学生的惯例,多次参加高考理应越挫越勇,不知该生为何如此紧张无法放松。其曾经考入湖南某大学,但只是为了去北大圆梦而放弃并选择复读。

如今的时代,是什么造就了类似王军的这些学子的情结呢?让我们一一分析开来。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历来都是众多莘莘学子的梦想。高考,在我国是走向更高层次学习的公认的途径,高考的地位可见一斑。平日里刻苦学习,认真对待,调整好应试心理,等到成绩公布,即使不是完全理想只要能够接受也算是过了人生第一大考,倘若无法接受,我想除了学校等级的原因,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就是“情结”。


城市、农村,“情结”都是普遍存在的,在事实面前接受现实的占多数,但是一味执着于“情结”中的学子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众多家庭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孩子学费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基本上解决。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家长的期望,往往与孩子内心的思想并不能一致,有时候家长期望过高,有时候是考生自己期望过高,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应该出现,适当的压力才是促进学习进步的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考生选择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中国学校数量之大,虽然相对的考生较多,但是考生录取率正在逐年增长,还有那么多的民办教育、自考教育在等着大家,所以,只要想读书,几乎所有考生都可以获得深造的机会。不过,从中国历的“精英教育”如今转向“平民教育”,那么大学毕业便不再是炫耀的资本,很多研究生(Q吧) 如今的遭遇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美好。


很多人就开始打的主意,一般的学校不乐意去,是学校太差还是自身水平太高这些似乎都值得我们的相关专家去调查分析。尽管国际知名的清华、北大也出过卖肉的,卖冰糖葫芦的毕业生,也有沿海的公司甚至明确表示不招聘毕业的,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少数量,因此“情结”无法从考生的心中割舍。反而是每年持续增长的庞大的“高考专业队伍”从某一种程度上强化了考生或考生家长这种“情结”。


如今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军如期而至,大学如今俨然已是“阳关大道”而“情结”仍旧将是万里挑一的“独木桥”。奉劝各位考生和家长一句:选择大学理智对待,学无止境。“情结”适可而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