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高考制度改革“破冰”之举的复旦交大在沪自主招生今年进入第三年,招生名额也由前两年的300名扩大到500名,原本渐入佳境的自主招生情况今年却在沪意外爆冷。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公示的2008年自主招生预录取名单,复旦大学预录取460人,上海交大预录取411人,录取“空缺”分别达到了40人和89人,有百余位考生放弃复旦交大自主招生机会让人出乎意料。
专家:放弃机会也很正常
对于逾百考生放弃复旦交大自主招生机会,复旦和交大方面表示属于正常情况,2006年和2007年,两校的招生计划共为600人,最终正式录取的人数为2006年578人,其中复旦287名、交大291名。2007年两校共录取570人,其中复旦大学录取283人,上海交大录取287人。
今年由于扩招,“脚踩两只船甚至几只船”的考生更多,差额数比去年增大也在情理之中。
部分教育界人士也认为,复旦、交大自主招生缺额较多,其实是正常现象。在国外,一个学生拿到五六份高校录取通知书的现象不稀奇,即便是一流大学也无法避免发了录取通知书学生不来报到的现象。
专家们表示,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复旦、交大自主招生选拔模式的成功。两校自主招生的标准已与国际接轨,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同样被国外看中。
不过,负责招生工作的高校人员也坦言,学生应该树立诚信观念,少学生多,国内的教育资源相对还处于稀缺阶段,考生们不能抱着占着机会再慢慢挑的想法,间接影响了其他考生的权利。
学校:学生应树立诚信观念
有考生和家长质疑,自主招生是给了尖子生们更多的选择权,国内高校尤其是一流资源紧张,百余位考生放弃的名额白白浪费了,会让其他考生失去了机会。
对此,复旦和交大方面表示,没有被确认的预录取名额,一般会转而投放到普通高考中,这样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录取的机会反而增加了,珍贵的录取名额不会被浪费掉。
考生:放弃机会后有四大去向
面对复旦交大这样一流的预录取“保险箱”,百余考生为何选择放弃呢?根据两校招办的说法,放弃的考生主要有四种情况:
-部分已经被境外大学录取;
-部分同时报考了复旦交大,最后只能选择一所;
-部分获得了北大、清华的加分资格,最终决定通过高考进北大、清华;
-部分因预录取专业不完全符合考生本人意愿,考生因此放弃,准备拼搏高考进入理想的专业。
南洋模范中学的姚贝尔报考的是复旦中文系,她在收到复旦大学预录取通知的同时,也收到了美国历史最悠久女校———曼荷莲文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以及每年3.6万美元的奖学金。在和家长商量之后,姚贝尔决定放弃复旦选择去美国。上海中学学生小林在入围交大预录取名单的同时,又收到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林最终选择了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哥伦比亚大学。
早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还有部分学生在获得沪上预录取资格的同时,也获得了北大、清华的20至30分的加分资格。权衡之下,有的考生决定通过高考“搏”北大、清华。
此外,放弃复旦和交大预录取资格的考生中,一部分是对预录取的专业不满意。部分学生因为没能被理想的专业预录取,所以打算通过高考读一个好专业。韩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