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会被文理互补取代吗

浏览 7

近日专家“炮轰”中学文理分科,沪上教育名家激辩利弊

最近,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炮轰中学文理分科,称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也是诺贝尔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一观点究竟有无道理?如果取消文理分科,高考有没有可解决分科问题的替代之道?高考政策会不会调整?对此,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复旦附中、上海中学等的校长、专家。

[中学声音]

赞同派:文理分科将会逐步退出舞台

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认为,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高中文理分科将逐步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文理互补的教育模式。谢校长说,文理分科的弊端现在已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了,重理轻文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同学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知识的学习上,人文教育的作用被忽视了。由此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教育的一个遗憾。

谢校长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是必然的。现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复合型人才,要能应付快速更新的知识大环境,也要具备较高个人素质,其中当然包括道德涵养和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力。而在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把学生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当然取消文理分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一过程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在高中教育多多少少还受着应试影响的情况下,要彻底打通文理之间的隔膜还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地摸索。谢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很早就开始尝试,如开设文科加强实验班,把文科和理科的同学吸纳到一个班级里来,创造一个文理不分家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还在学农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途径,学校希望培养的是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

反对派:文理分科有其合理成分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认为,文理分科牵涉到很多方面,是一个复杂问题,不能仅凭一时感觉就做决定,在缺少切实的调查与论证之前,应采取谨慎态度。文理分科有其合理的成分,因为人的潜能存在差异,有些同学数学方面很优秀,但对写作就不是很擅长,反之一些同学写得一手好文章,碰到数学难题就一筹莫展。

唐校长认为,从人的发展这个角度考虑,在教育培养上有所侧重是合情合理的。把很多学生出了校门就再也用不着的知识教授给他们,肯定不是的教育方式。在科技人文各领域知识层出不穷、迅速更替的这个大背景下,首先要知道哪些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必要的,而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缺乏充分的认识。“另外从统计上来看,还未拿出有分量的理由来支持文理综合的做法。”唐盛昌说,“所谓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不是就是要我们把文科理科综合到一起,这种综合是不是就比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加有效,这些都没有定论。”
[高校观点]

赞同派:“通识教育”在高中就该完成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认为,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了学生精神素质的下降、整个人文精神的失落。现在高中的教育一切都以高考为圆心,文理分科导致部分学生偏科,特别是理科生偏科非常厉害,历史、地理都大大削弱了。校长们都以高考升学率特别是进一流为首要目标,导致了高中的课程设置也都围绕着高考出发,一些不考的培养素质的课程则被家长质疑、教师挤占。

陈思和曾参与了复旦“通识教育”中中文内容的制定,复旦“通识教育”共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六大模块,其目的是补新生高中教育的不足,进行人格教育、纠正偏科、打好全面基础。他认为,“通识教育”其实在高中就该完成,但现在许多理科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缺失,责任落在了大学头上。原本高中应该是人格教育,大学是专业教育,但现在大学里除去第一年“通识教育”、第四年写论文找工作,真正的专业教育最多只有两年半时间,专业知识教育不得不延续到研究生教育完成,这样出来的大学生已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来就能挑大梁的大学生不可同日而语。

反对派:应试教育体制是本源

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是现在的学生接受的纯粹是知识化、技能化、应试化的教育,这是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根本问题。他举例说,2002年某省实行“3+大综合”(“大综合”是把理、化、生、史、地、政等6科出在一张卷子上),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

熊丙奇强调,正是这种强调卷面分数、将分数作为录取依据的高考集中录取制度,才是造成整体素质低、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的本源。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可以说,分理不分科,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更多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在这样的升学制度引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以知识教育为重点,突出记忆与背诵,哪怕是人文学科的教育,也是走知识化、技能化的路线。

[专家对策]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与升学制度

熊丙奇表示,只有把教育对准人本身,教育的内容才可能真正有益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这样的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注重人个性、特长的多元评价体系与升学制度。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打破集中高考录取制度,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这样方可谈及中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问题。

陈思和则认为,虽然高考制度有缺陷,但眼下看来至少是公正的,重要的是要改革高考制度的内容,不要机械地改变,而是要从调节社会的导向性入手,如果高考导向能调节到文理不分科、强调人文的话,那么整个社会自然就会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