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五中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高三语文试题3

浏览 9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1分)

13. 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8分)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有关题目(8分)

江汉来源:www.examda.com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的二、三联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本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说是抒发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也可谈其他不同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来源:www.examda.com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

(3)其文约,其辞微______________,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史记·屈原列传》)

五、(共18分)

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16~19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 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提倡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种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土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在今日和平发展的中国,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鲁迅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杯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16. 第一段写道:“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从文章中看,“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分)应该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说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作者为什么要举德国的例子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B. 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集中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C. 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经受鲁迅的精神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 我们应当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的地位,进而才能引导青年人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E. 本文认为,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固然需要鲁迅的精神指引,但决不能因此排拒周作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www.examda.com

六、(共15分)

20. 请选择另一事物,仿造例子,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6分)

例子:

墙角的花!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孤芳自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地就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阅读下面三则广告,任选其一,对其创意或效果进行评价。(5分)

(1)不溶在手,只溶在口。(某巧克力豆)

(2)自12月31日起,大西洋将缩小一半。(美国某航空公司)

(3)一毛不拔。(上海某牙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连贯。(4分)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科技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科技创新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它还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充满活力的运行体制。

答:在()加上()来源:www.examda.com

七、(60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年的孔子,从一个诸侯使用象牙筷子的细节,推测出其国衰亡的命运。孔子的逻辑是:使用象牙筷子,必定配用高档金碗,如此餐具,又必然要享用珍馐美味,盛宴又必定开设在华美的宫殿,如此环环相扣,生活的贪欲就成了亡国之兆。同样,当年的清太祖从洪承畴被俘之后仍十分爱惜贵重衣服这个细节,判断出洪必定会投降。清太祖的逻辑是:亡国之际连一身衣服都舍不得的人,会为国捐躯吗?果然,洪承畴成为民族叛徒。

有一些生活细节可以折射出一定的人生感悟、人生哲理,请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以“细节处的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