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诊断性考试卷一2

浏览 7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再迁青州刺史。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怨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 张让是备受皇帝宠信的宦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谢:推辞
B.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御:抵挡
C.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 寇:侵犯
D.特乞留五日,剋殄元恶 殄:消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老乞不之官 死生有命,去将安之
B.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 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
C.其见慕如此 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D.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
11.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李膺重声誉、讲节操的一项是( )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③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 ④受辞毕,即杀之
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⑥乃诣诏狱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膺性情简慢高傲,不喜与人结交,但他却深为时人推崇。荀爽曾拜谒李膺,因能“为其御”而喜不自禁;当时的人将被他接见容纳称为“登龙门”。
B. 李膺先后担任过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重要军事职务。他勇猛善战,常使敌人闻风丧胆,为抵御鲜卑、守卫边塞作出了贡献。
C. 李膺疾恶如仇,不畏权势。在担任司隶校尉时惩治了贪残无道的张朔,在宦官中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D. 在朝纲颓败时,李膺独自守持法度,保守名节,后来张俭事发缉捕同党,李膺敢作敢当,诚心伏罪,投案自首。
第Ⅱ卷
四.(20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3分)
译文:
(2)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2分)
译文:
(3)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元曲包括_______和 ,这是一首 。[中吕]是指 。(2分)
(2)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从写法、主旨上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 寄蜉蝣于天地,(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2)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 ( ) 。(杜甫《登岳阳楼》)
(3) 虑雍蔽, ( );( ) ,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八年前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暮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作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自己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是一种生命形态。
这是生存的智慧,也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6.文章开头说“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却不能像河流那样“在大海里永生”,而是在“死亡后寂灭”,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回答。(5分)
答:

17.文章第三、四段两次描写冷水河,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各突出了冷水河的什么特点?(6分)
答:

18.“流浪的河流”给了我们思想上哪些启迪?请分条作简要回答。(6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从自然的河流引发开去,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精神流浪所应追寻的生命意义,给人许多感悟和启迪。
B、文章通过富于哲理的分析,告诉我们,要使生命能够强大和永生,一要有舍弃小我的无私品性,二要有强大的精神内力,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C、作者在文章后面说“我感谢河流”,“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要使生命有意义,就要“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D、河流流浪的目的是将生命融入大海,成就大海般的成熟和强壮,获得生命的永存,创造生命的奇迹,铸就生命的辉煌。
E、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流浪河流的高尚品性,反衬人类仿效河流的流浪的卑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