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注音全对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卓(zhuó)越 订(dìng)正 再接再厉 旁征博引
B.滂(páng)沱 讣(fù)告 屈(qū)意逢迎 气冲霄汉
C.泥(ní)古 越俎(cǔ)代庖 厉兵秣马 绵里藏针
D.粘(niān)贴 刚正不阿(ē) 以警效尤 恪守不渝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如果主观上不努力,那么客观条件再好也是 。
(2)他反复 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机器的特点。
(3)搞体育锻炼嘛,不管你做什么动作,必须要 地做,直到感觉血液循环在加速才罢休,这样的锻炼才会有效果。
A.惘然 审查 切实 B.惘然 审察 确实
C.枉然 审察 切实 D.枉然 审查 确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孩子从小就好动,母亲就因势利导,培养他踢足球的兴趣。现在他已经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名骨干队员了。
B.房价这么高,他一月只有不到1000元的工资,对购买商品房只能是望尘莫及。
C.她匿名寄钱给小李母亲看病的事昭然若揭后,她受到了领导的表彰。
D.这部小说经过改头换面的加工,成了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新兵、老兵练习射击的成绩均取得及格率、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B.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内容形象而感人。
C.这一天街上很热闹,工人免费修自行车,医生免费检查身体。
D.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采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体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急急忙忙从车上跳下来,说了声:“王大爷再见!”就往家里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将在人们的消费中占更加重要的地位;二是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将日趋大众化。
C.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
D. 至于谁来当我们出版社的总编辑?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诗人,其代表作是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
B.《最后一课》《飞鸟集》《百年孤独》的作者依次为法国的福楼拜、印度的泰戈尔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C.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两种,一种叫“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叫“律诗”,每首8句,分四联,分别叫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
D.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体裁,它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词按篇幅长短,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直觉通常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也就是突然跃入人们意识中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诸如灵感、启示、预感等都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化学家普拉克和贝克对一些科学家的有关“你是否得益于直觉”的调查中,经常得益、偶尔得益和从未得益的比例分别是33%、50%和17%。据他们的调查,7%的科学家说他们的直觉一贯正确,其余的人则说有10%~90%不等的直觉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即使如此,这也可能是比实际情况乐观的估计,因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败的例子容易被记住。
直觉的产生常常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并渴求解决却放下工作转而考虑其他事情的时候,这时一个肯定的想法却戏剧地突然到来,人们会因此而感到狂喜甚至惊奇。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现在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看法认为,直觉产生于大脑的下意识活动。这时大脑也许已经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下意识活动思考它。产生于不自觉思考时的新设想,往往会带来某种情感反应:感到高兴,或许有点兴奋。与此同时,由该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烦恼沮丧,也顿时烟消云散。
直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暂时摆脱争夺注意力的难题或由此引起的烦恼,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这都有助于直觉的出现。爱因斯坦说他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魏格纳也是在病榻上观察地图才产生板快构造说的灵感的……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这也许是由于此刻完全不受其他干扰,或许还存在着催人梦幻的条件。还有人证明,悠闲或从事轻松的活动,如在乡间散步,或在花园里莳花弄草,对产生直觉是很有好处的。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现的情况一样。
华勒斯认为,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他认为应该花力气去捕捉直觉,密切注意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据说,有些人在直觉出现以前有某种预感。他们感到某种直觉性质的东西即将出现,但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是什么。华勒斯称其为“暗示”,英才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普遍。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被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是一个仅仅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
7.下列关于直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直觉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往往突然出现于人的意识之中,有助于难题的解决。
B.许多科学家的成果得益于直觉,但直觉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C.对某一问题进行一段时间的专注研究并没有解决却放下工作而考虑其他事情的时候,直觉就会戏剧性地突然到来。
D.虽然心理学家对直觉作了专门研究,但直觉产生的心理原因仍未完全弄清楚。
8.关于直觉产生的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专注研究某一问题而少有进展时,适当从事一些轻松悠闲的活动,有助于直觉的产生。
B.一般认为,直觉的产生依赖于人的下意识活动。
C.情绪高兴或者兴奋时,容易产生直觉。
D.如果科学家总是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是无助于直觉的产生的。
9.关于“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直觉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所以捕捉直觉需要情感上的敏感性。
B.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的设想均属有价值的直觉,都应花大力气去捕捉。
C.虽然直觉出现在意识的边缘,但直觉出现之前都会有某种预感。
D.因为直觉出现在意识的边缘,所以直觉对问题的解决并不起关键作用。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家都会花大力气去捕捉它。
B.产生直觉最理想的时间是人的思维完全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之时,这对科学家解决科研难题是有所启示的。
C.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此时,从事轻松悠闲的活动,直觉就会出现。
D.科学家如果完全按照逻辑规则循规蹈矩地进行研究是不可能取得科研成果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谓:以为
B.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 井:汲井水
C.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落魄:穷困不得志
D.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谢:感谢。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 厚资而遣之
B.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
C.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然就其不忘一芋 往往而然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和“以今
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
A.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辗箸而叹,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 。
B.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
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 。
C.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
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 。
D.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
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作者由“相国食芋”提炼出“芋视”一词,不仅以名词作状语,借用比喻方式形象地表现出行动的特征,而且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行动者对承受者的漠视、忘恩、负义、背叛等复杂态度,文笔简洁有力,富有讽刺意味。
C.芋老人同《论语·微子》中的荷蓧丈人和《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以及韩愈笔下的圬者王承福、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一样,都是处微贱,操末业,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的人,成为历代传记文学中的重要形象。
D.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对卖国士大夫的切齿之恨。
2007学年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年级联考(一)语文试题1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