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五市2006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2

浏览 7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5~12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23分)

ll. 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3分)

译文:

(2)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4分)

译文:

(3)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3分)

答:

(2)就诗而言,诗思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请从“情”和“境”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与 、 、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2)雕栏玉砌应犹在, 。 ? 。

(李煜《虞美人》)

巴尔扎克在世界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 》是一部法国社会的

百科全书;高中我们学过他的小说《 》。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l 7题。

绝唱

严 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10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考试大www.examda.com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存在就是力量。

(选自2005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副刊)

14.本文第3~6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答:

l5. 文中说“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样的形象来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 这些形象表现出了怎样的“力量”与“精神”? (6分)

答:

16. 作者为什么将“初冬残荷”置于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背景下加以描写? (4分)

答:

l7.本文以“绝唱”为题,内涵相当丰富,请简要分析。(8分)

答:

六、(1 5分)

l8.根据下面三个词浯设定的情景,发挥想像,写一段情景交融、形象生动的活。(不少于40字) (4分)

早春 雪花 我

l9.阅读下列文段,概述“韩流”出现的几个方面的因素。(6分)

世界上的民族文化,在各个民族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时,原本是各自独立、多姿多彩的。

随着人类文化的增多,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世界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大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韩国作为一个小国,其文化能够向外传播,得益于全球化这个时代。其次,单纯的文化,如果没有政治经济的支撑,无论它如何绚丽多姿,也不具有传播力。它可以客观存在,可以有限传播,但往往是行之不远。政治经济的优势使其文化拥有了话语权和说服力,这一文化才能够被接受者容纳。韩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功者,其政治经济确有相对优势,譬如经济,韩国的汽车、电子、服装、图书出版、化妆品等行业,在中国就很有影响力。对经济及其产品的认同,为文化传播奠定了认同基础。而事实是,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和运作及其产品确实具有高位优势,顺应了流行文化的传播是由高往低这一规律。

答:

20.某中学高一年级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文学社,特向同学们征求社名。请你为他们拟社

名,并说明理由。(5分)

示例:社名“浅草”

理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别小看了自己,大地正由小草来装点。

你所拟的文学社名: 考试大www.examda.com

你的理由:

七、作文(60分)

2l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闪亮登场,令国人倾倒。尤其是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更是令人感动不已,激起多少人情感的共鸣。观音普渡众生,把爱洒向人间;残疾人沐浴着爱的阳光雨露,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精彩。儒家说仁者爱人,墨家主张兼爱。世界需要爱:落后地区的失学儿童需要经济帮助,讨不到工钱的农民工需要法律帮助,印度洋海啸灾难的灾民需要物资救助,伊拉克难民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爱,可以让每个人感受到温暖、幸福、吉祥;爱,可以连通各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

请以“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角度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