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炳:高考状元是玉米,媒体将其爆成花

浏览 7

“两天之内,接受了六七家媒体的采访,反复回答许多相同的问题;有时拍外景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真的非常累!”近日,已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广西理科高考(论坛)第一名黎璇对记者说。与往年类似,不少省市的高考第一名都因频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而感到身心疲惫。(7月1日《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状元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管是在古代科举制的语境中还是在当今高考的情况下,莫不如此。大众对状元的身份向往及崇拜,恰好说明了“状元”这一称号的来之不易,它还原了考取状元的艰辛历程: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寂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

应试教育时代,分数才是硬邦邦的道理,热捧状元、热捧高分者可视为正常。在古代,状元郎不仅要胸带大红花、骑高头大马游街欢呼,而且要被朝廷委以重任、授予高官厚禄,前途自是不可限量。今天的高考状元虽然少有骑马欢庆的,但通过现代传媒的报道,更容易“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不能立马加官进爵,但能进入大学那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

问题是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积极推进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单纯的高分关联不大。它关注的是人的知识、能力、个性、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着重强调某一方面的金字塔型的培养模式。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今后必然要走向的道路。身负引领时代潮流责任的传媒,理应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大声鼓与呼,加速这个过程,并使社会各方面少些转型期的阵痛。我们的确看到,媒体在批判“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乱象不遗余力,倡导高考改革、人格全面发展屡引舆论惊叹。
但是,高考前后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各媒体总会在高考之前呼吁改革高考,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可谓是为素质教育鸣锣开道。等到了高考结束、分数公布之后,各媒体又一窝蜂的炒作高考成绩,津津乐道于高考状元的点点滴滴,哪怕对于没排出成绩的省市,媒体也要弄出个“疑似状元”来,这时媒体似乎又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拥护者。

近期媒体上对状元的报道,除了涉及“造假状元”何川洋的新闻包含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以外,其余的报道多有炒作之嫌。这种炒作,一源自应试教育阶段社会上对高分的天然关注,二源自媒体自制公共事件,吸引受众眼球,赚取发行量、收视率。此时,媒体压根就忘记了自身的责任,忘记了曾经对应试教育的痛斥,忘记了教育应有的未来走向。

在我看来,所谓的高考状元不过是一堆玉米中的一粒,和别的玉米相比并无成色、质量上的多大差别,只是经过现代媒体的高温加工,那粒玉米变成了爆米花,这才显示了诸多与众不同之处。其实,对惹人眼目的爆米花而言,他(她)也是疲惫不堪、难以忍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