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本精装版的《易经》。这书是刻在楚国进口的湘妃竹上,用上好的熟牛皮绳(古称“韦”)装订。因为多次翻看,牛皮绳已经严重磨损。这天,孔子又拿出这本书,虽然小心翼翼,但牛皮绳终究还是断了。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后世把这种读书的勤奋劲,叫做“韦编三绝”。
孔子坐着“驴的”进了汉代,手中的“韦编书”换成了“手抄本”;乘轿子来到宋代,“手抄本”变成了“活字书”;孔子开飞车来到现代,发现如今的书,再也没有“三绝”的危险,特别是当年那些“诸子”们写的书,都被装进了锦盒,有的甚至镀上了黄金,然后被高高地供在书阁里,几年十几年过去了,也没有人来动它们一指头,书页完好如新,更不要说三绝了。
不要说全民的读书率逐年下降,就连孔子带的那几个研究生,能经商的,如子贡,发财去了;能从仕的,如公西赤,做官去了。除了偶尔看看电视,简直忙得没有时间。
有一天,孔子正在书斋里读书,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电视台的编导打来的,说邀请孔子在电视《诸子讲坛》里开一个栏目,叫《孔子说易经》。孔子本不想出头露脸,但一想这传媒时代,谁还能坐在书斋里“韦编三绝”?上一回电视,比得上十回周游列国。孔子只有一点疑问:“为什么不叫《孔子说儒家》?”编导说:“正是要说别人的学术领域,比如庄子说儒家,老子说佛家,那才有看点,有话题性呢!”
孔子上了《诸子讲坛》的说书场,他的个人魅力以及游说君主的三寸之舌,果然起到了非凡的电视效果,一夜之间聚集了很多“孔粉”“孔迷”。观众们都说:“读书太累了,不如在电视上听说书。”孔子的书不仅销量狂增,本人也成了电视文化偶像。就连电视歌手的选秀节目,也请孔子去做评委。
不过,有一天,孔子忽然从电视上彻底消失了,有人说他回到了春秋时代,走之前,只悄悄地留下了一句话:“在科技发达时代,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可能是那个满面笑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