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育都很不健全,我们的老祖宗茹毛饮血,各自为战,生计艰难。那时,路对人类之价值,基本围绕“生存”需要——不知路径,在广袤的原始森林里找不到食物、朋友、部落,意味着找不到生路。由此,我们可知“路”本服务于人的生存。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协作让个体结为整体,人类日益强大,直至喊出“征服自然”,路的价值也不再仅为了基本的生存。道路的路面越来越宽阔,路线越来越合理,路景越来越壮观,路程越来越遥远,直到现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遍布全球,地球村的理想朝夕可至。
随着钢筋水泥构造的道路如织如网,缠绕甚至控制人类的生活,也有些人开始想念泥泞小路、草间小径没有压力的风味。但是,进步不可阻挡,钢筋、水泥、现代化需要改良,却绝不可以*;同时,人类的某些追求永不改变,比如“路服务于人”的基本信念,此正所谓“以人为本”。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前者观点,反映了一种原始的“路”的价值观——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时代的进步带来“路”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趋势不可倒退;后者观点,则反映出“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观念和生存体验上的微妙变化——正如万物有生有长,“路”也在不断延伸、变革甚至湮没,一切变化,以人为本。
四通八达的钢筋水泥路让古老的官道、泥路日见冷清,校园里学生们踩出的草径在夜晚也显出浪漫的极致,即使现代化的高等级公路也可能因为工厂、城市的衰拜或者迁移而颓废,路服务于人,人类社会的变化既然永恒不休,那么道路的变迁自然也是铁律。
跨世纪的改革开放之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强国之林,这条路何尝不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呢?世易时移,在新千年之初,当我们面对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改革开放之路将向何方?政府确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自主创新的战略,又何尝不是一条以人为本、主动应变、主动求变的正确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