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
1.围绕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分析。
(1)资源稀缺与人的需求的不断发展是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分析经济现象,思考经济问题,都必须着眼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入手。
(2)要树立资源意识。要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土地、资金、生产资料之外,技术、信息(2003年文综试题就考了“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很多考生答不出这一要点)等都是资源。中央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性的方面。文化也是重要资源,如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淀优秀文化的人文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等等。
附:近两年来以资源为主题的试题。随着“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等概念的提出,今年资源问题仍然是热点。
2003年:气象经济。
答案要点之一:气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04年第一套:“蓝色国土”,海洋资源。
答案要点之一: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
04年第二套:能源、电力。
问题: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资源配置的方式)
04年第三套:土地资源。
答案要点之一:农村土地的多样化开发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是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实质是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05年北京卷:旅游资源。
答案要点之一:“红色旅游”可以把老区的绿色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
2.运用两种调节机制。
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或表现:一是实现供求平衡(就全国而言,要实现总量平衡);一是资源向优势生产者(企业和农户)集中。这就必须合理利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种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①培育市场主体,尊重其主体地位,使企业、农户能根据市场信息(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自主经营。
②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2)搞好国家宏观调控。
①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合理运用经济杠杆(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
②法律手段: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熟悉、遵守、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
③行政手段:减少、用好行政审批。
(3)具体分析时,要根据试题要求,分清行为主体,分别进行回答,如企业(农户)应该怎么做,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等等。
①微观主体:生产者(企业、农户等)、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投资人、纳税人等。
②宏观主体:政府。
3.发挥三种动力。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三种发展动力。
(1)科技创新。
宏观(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微观(企业):采用先进科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
(2)深化改革。
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诸内容。
制度创新: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管理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
(3)扩大开放
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面向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
4.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
(2)分配:分配激励机制、财政税收等。
(3)交换:市场体系建全、市场法规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等。
(4)消费:启动消费,扩大内需。
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收属于分配问题,从其他三个环节与分配的关系角度分析:
1.从生产方面看:面向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5年“一号文件”就是基于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从分配本身看,主要是要调整分配政策:
多予:增加对农业的财政安排,落实各项补贴。
少取:推进税费改革,减免税费。
3.从交换方面看: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放活粮食收购市场;整顿农资市场秩序。
5.全面分析构成市场经济的五个基本要素。
(1)市场主体
(2)市场客体
(3)市场构成
(4)市场法规
(5)政府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