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作文:关注社会热点 扩大创造性思维空间

浏览 6

成功的高考作文命题,既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要有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该在题材、立意、文体上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新课程高考倡导的关注社会、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宗旨引起考生的极大关注。CFP供图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出现了前些年未曾见到的现象:以往因担心猜题、押题而极力回避社会热点的惯例终于被打破,一些作文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2008年的重大事件。如全国卷Ⅰ要求考生从一组抗震救灾的材料中任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四川卷的《坚强》也明显与该省发生的地震灾害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多少有些“撞车”的现象并非偶然,它反映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走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在很多作文题中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回归生活的导向意义


  抗震救灾这个社会热点虽然在考前可能被列入多门学科的备考范围,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许多人都认为高考作文不会直接用来作命题材料。全国卷Ⅰ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地选择这个社会热点,确实有些出乎意料。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道高水平的作文题,但从纠正作文训练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的倾向来看,这道题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除了全国卷Ⅰ和四川卷分别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涉及抗震救灾这一社会热点外,上海卷的《他们》、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重庆卷的《生活在自然中》、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辽宁卷就青少年价值观提供的调查材料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把视野投向社会、投向现实生活。上海卷的作文题一反历来注重表现自我的写作惯例,把“他们”作为表现的主体,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而要写好“他们”,其前提是关注过“他们”。如果说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那就难在提示语所说的“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这就告诉我们,写作不单是技巧训练,它还离不开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的关注。浙江卷的作文题《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既把目光投向社会,又兼顾了不同学生接触社会的差异。无论你是生长在城市,还是家住在农村,抑或有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不同经历,都有话可写。而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则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常用语。生活中发生过许许多多出自人之常情的事,人们往往以人之常情来判断是非、处理问题。这道题既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但无论怎样写,都必须从生活中发掘。


  总之,我们从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这对于中学作文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立意指向应该避免强制性


  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言之无物的现象,这固然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文命题(包括以往的一些高考作文题)疏远社会、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所致。面对那些或者大而空、或者偏而窄、或者弯弯绕的作文题,学生只能抓耳挠腮、言不由衷地拼凑敷衍。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要真正做到“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心去感悟时代,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同样,作文题也应“为时”、“为事”而命制。否则,学生只能为作文而作文,为投阅卷教师所好而作文,自然难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为时”、“为事”而命制的作文题都是好题。因为一道成功的作文题不但要贴近现实生活,还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拿上面提到的作文题来说,尽管做到了关注社会,但在其思考价值和题材、立意、文体的开放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如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取自抗震救灾这一重大事件,它感动过并将继续感动每一个中国人。这些材料确实很有教育意义,但其思考范围却是有限的,大都可以想到亲情、关爱、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考生只要抓住最后一段中的“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就不难写出一篇立意正确的文章。也就是说,这道题不需要多加思考便可运笔成文。同时,考生大都在此前看过报道、听过新闻或读过时评,这便给套用或照搬带来了便利。表面看来,这道题提供了较丰富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基本上属于同一个层面,因而使考生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难表达个性化的见解。这样的作文题用于平时的作文训练未尝不可,而作为高考题则显得较为肤浅。更要注意的是,直接以重大事件命题只能偶而为之,若年年如此,势必会助长猜题、押题之风。


  而四川卷的《坚强》则在立意上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其思考的范围被限定得太死。立意是文章的内核,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章质量的高低。作文命题应把立意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之一,因而大都明确要求“立意自定”。显然,四川卷的《坚强》犯了*生立意之大忌。同时,对于坚强和脆弱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实生活固然需要坚强,但脆弱也不应一概否定。人都有七情六欲,英雄也有落泪时。面对房屋坍塌的惨状,面对亲人的遇难,难道不允许悲痛,不允许哀伤?这道题基本上是多年前《战胜脆弱》和《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的翻版,似乎又回到了道德文章的老路。作为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特殊省份,在命题时联系这一重大事件无可非议,但不宜将这种联系简单化,以致失去考查的意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延期举行的四川省受灾地区的高考中,同样与汶川大地震有密切联系的作文题《我最想说的》就给人以十分亲近之感。面对这道触动心灵的作文题,考生可以自由言说。事实上,震灾过后,考生最想说的并不只是“坚强”。他们在这场灾难中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自然最想说的也各不相同。如有的从废墟中被救出,最想说的是感恩;有的亲眼见到温总理深入震区指挥救灾,最想说的是感动;有的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最想说的是“来生还会在一起”。毫无疑义的是,如果要在《坚强》和《我最想说的》这两道题中进行选择,考生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


  在立意的指向上带有明显强制性的还有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本来,不要轻易说“不”和敢于说“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颇具思辨色彩。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敢于说“不”对于解放思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说“不”就没有创新,没有说“不”就没有时代的发展。但说“不”还要看具体对象并要把握好分寸,它并不意味着一概否定。既然如此,就应该允许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独立的见解。但这道题却强令考生站在规定的立场上对说“不”者进行警示(无论说“不”者是否存在“轻易”的倾向)。如果你想对该说“不”时不说“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提出批评,命题者已作了无情的回绝:对不起,你没有这个权力。这样,考生便只能万人一腔地齐唱“同一首歌”了。同时,这道题还掩盖了一个事实:不要轻易说“不”既可以是对轻易说“不”者的善意提醒,也可能是反对变革、阻碍创新的人刺向敢于说“不”者的杀手锏。然而,这些都是不允许考生闯入的禁区。你必须承认它的善意,不能对其动机产生任何怀疑(尽管说这话的不同动机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考生只能绕开这个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进行浅层次的思考,如面对困难、挫折、灾难、挑战、尝试等不要轻易说“不”,虽然观点可以成立,但立意深度已大打折扣。


  为考生提供自由发挥空间


  与全国卷Ⅰ的材料作文、四川卷的《坚强》、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所凸显的定向思维相比,上海、浙江、辽宁、天津、安徽、重庆等省市的作文题则出得比较灵活,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如辽宁卷的作文题不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而且涉及青少年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该题所提供的材料并非什么重大事件,但却以小见大,暗扣社会热点。命题者并不对调查结果表明倾向,而巧借“难以评定”把问题抛给考生,真正给考生以立意和选材的自由。考生可以从个人修养、价值观、规则意识、道德习惯、社会风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着笔,有利于激活思维。它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思考社会人生,且力避越俎代庖,显然更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不过,这道题也有明显的不足,它虽未限定文体,但似乎更适合议论文的写作,“难以评定”这4个字使考生不得不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评”上。如果选择叙事性、抒情性文体,则有难度,而说明文更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因此,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仍受局限。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最值得称道的当属上海卷的《他们》。从文字上看,题目似乎显得很普通,但却耐人咀嚼、意蕴深厚。“他们”二字,巧妙而自然地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投向周边,投向广阔的社会。范围虽有限定,但限而不死,其开放性落实在题材、体裁、思想等各个层面上。考虑到部分考生对题意的把握有困难,命题者特意作了这样的提示:“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这句简短的提示既扫除了审题的障碍,又不拖泥带水,可谓恰到好处。这个“他们”,除了汶川大地震中的“他们”,还包括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他们”,古今中外,任由叙说。从考生作文的涵盖面来看,比我们想象得更广,更多的弱势群体出现在考生的笔下,有的还从弗洛伊德性学论的主要观念入手探讨同性恋和性变态现象。尤其是那篇以农民工子女为表现对象的满分作文,更叫人击节叹赏。它既是考生深度思考和完美表达的结晶,也是这道匠心独运的作文题催生的产儿。在人们感叹当今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冷漠蔓延、隔膜加深的时候,《他们》这一命题无疑给人带来一股人情的温暖。


  应该说,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呈现出进步的趋势,它使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但毋庸讳言,少数题目仍显得老套,甚至有与世隔绝之感,难以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如北京卷的材料作文就远不如前年的《北京的符号》。江苏卷的《好奇心》对高三学生而言,未免过于浅显,立意和选材的范围都十分有限。湖南卷所选用的两句诗,因囿于诗歌的意境,也不利于考生尽情发挥,且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障碍。宁夏、海南卷的《养鸟》在题材的范围上同样显得过于狭窄。从整体上看,真正既充满时代气息又具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并不多见。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具体到高考作文,就应该激励考生发表独立的见解,有利于张扬他们的个性,并增强他们的批判意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遗憾的是,这样的作文题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热切希望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命题也能不断改进。(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杨先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