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考生兴趣是根本
记者调查发现,大学各专业名额有限,学生转专业并非易事。不少高校要求成绩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而若该学生在本专业成绩靠前,其所在院系很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限制其申请。即使申请成功,准备考试仍需花很多时间精力,加上转专业后还可能背负精神压力,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承受。
事实上,专业选择的缺陷需要多方面弥补。首先是完善报考信息发布机制。有专家建议,教育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让考生深入了解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高校招生部门也应给考生提供详细咨询,以改善报考信息不对称。郭簃认为,目前一些大学效仿西方国家,安排学校公开日,让有意报考学生了解该校办学模式、设施环境及课程设置等,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其次,高考录取方式亟待改进。今年7月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和山东政法学院两所本科院校的4个专业开展了录取方式改革试点。由省招考部门按1:1.2的比例将志愿考生投档给高校,在比例范围内,高校专家录取组通过审阅考生电子档案,结合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校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及本专业学科成绩等指标来录取。临沂师范学院副院长谢亚非认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选拔专业成绩好和素质全面的学生,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未来发展。
此外,不少专家和学生认为,高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北京联合大学的金立老师认为,大学的办学模式必须改革,应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使其尽可能按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的方向发展。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明确提出,“大学要抓好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展。”
目前部分高校更新办学模式,学生可相对自由地选择专业。清华大学今年明确提出:被录取本科新生将不受文理分科及所报考专业限制,录取过程中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即“文科考生可以直接进入自己喜爱的理工科专业就读,而理科考生也有机会被自己心仪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录取”,这无疑对考生是福音。
而一切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郭簃指出,“学校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孩子喜欢,就让他去学,包办的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
高考填报志愿就像买彩票 我的高考谁做主2
浏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