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顾:文学赏析

浏览 6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是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有一定的文学(包括戏剧)音乐、美术鉴赏能力。把文学鉴赏作为语文高考题的专项测试,是从1990届开始。1990年全国考题第11题要求考生初步理解文天祥的《念奴娇·水天空阔》。第12题出了六首绝句要求考生根据内容判定季节,这也有文学赏析的因素。1991届竟有3道题(共9分)要求考生赏析新诗《水乡行》。以后直到1999届都有专项文学鉴赏题。鉴赏的作品有唐诗,宋词,元曲能为新诗。1999届由于没测试古文化知识和诗词名句,也出了三道题(共9分)测试文学鉴赏,鉴赏的作品有五首旧体诗,一首新诗。看来,对文学鉴赏的测度有加强的趋势。

  从1994届起,高考语文卷逐渐形成①语言的运用(包括字词句,修辞标点等众多项目)——→②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③文言文阅读——→④ 现代文阅读——→⑤常见应用文改错——→⑥作文的模式。其实,早在80年代的现代文北京地区题就已经包含有文学鉴赏题了。要答好文学鉴赏题,必须具备关于文学鉴赏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知识点拨]

  1、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主题是作者在说明事物,阐述道理、反遇生活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主题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揣测作者的意图,不同体裁的文对主题有不同提法。文学作品一般叫主题或主题思想,一般记叙文叫中心思想。议论文称为论题或中心论点。

  结构是对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结构一般表现蕾为平列式,递进式,总分式。过渡和照应是结构的组成部分。过渡是上下之间的衔接转换。议论文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记叙文的倒叙,顺叙,插叙交接的地方,常常需要过流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开头和结尾,关键词与标题,县念,常常要照应。

  2、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叙述要求线索清楚,详略得当。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人物(如《祝福》中的“我”)、事物(《项链》中项链)、时间、地点都可作为记叙的线索。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有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场面描写有“鸟瞰式”和“特写式”。细节描写能使作品真实生动,如华大妈“烧”人血馒头,孔乙已分茴香豆等。

  描写有工笔,白描之分。工笔要求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如《红楼梦》描写王熙凤。白描只作轻描淡写,简单勾勒,如《孔乙已》描写孔乙已。

  抒情有直接抒情,即事抒情和供景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即景抒情可寓景抒于情,借景抒情要求做到情景交融。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要求贴切精当。议论文中的议论则要求准确中肯,尽可能避免片面性,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3、散文的含义,种类和表达。

  广义的散文是指和诗词曲等韵文相对而言的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旨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篇幅短小取物广阔,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意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我们这里讲的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通常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崇敬、尚真,见自我”、崇敬不是敬而无当,而是“形散神不散”,“尚真”不是排斥虚构,而是提倡写“真情真理”,当然,散文是完全和审美追求。散文常常以“意”求新,同样写秋天,可写“秋风萧瑟”,也可写“漫山红遍”;以小见大,写“落叶”,可写退休教师;咏物言志,可写红砖,写平凡中见伟大。杂文是文艺术论文,也是散文的一种。杂文的写作注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杂文的语言要求尖锐泼辣。尽文要准确运用讽刺。运用讽刺,要看准对象,不能把用于对待敌人的讽刺施于自己的朋友和同志。

  4、小说鉴赏三要素

  ①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找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闰土的善良麻木等。

  ②环境。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鲁四老爷的家,咸亨酒店即是。自然环境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林教头风当山神庙》中的风当,《荷花淀》中荷花淀即是。

  ③情节。情节是小说或戏剧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5、戏剧文学的鉴赏和元代杂剧的有关知识.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艺术样式组合起来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类型分有喜剧、悲剧、正剧;从题材区分,有历史剧,现代剧,?话剧;从结构分,有多幕剧,独幕剧。例如《雷雨》,它是悲剧,现代剧,多幕剧。

  戏剧冲突是生活中矛盾冲突的集中而强烈的反映。戏剧中人物,情节都是通过戏剧冲突来表现的。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物台说明。人物语言就是台词。 台词对白和独白。戏剧语言应该明白易懂,有潜台词。潜台词即为“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鉴赏戏剧应该善于领会潜台词。

  元杂剧是元代兴盛起来的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元杂剧的单位是“折”,一折即为一幕。一般是一本四折一楔(xiē),楔子在正文之前,起“序幕”作用。元杂剧剧本由唱料白组成。唱是唱词和曲调,科是动作,白是说白。白又说“真白”,宾是对话,白是独白。白又分对白和独白,旁白。元杂剧的人物有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等。

  6、诗词曲

  诗歌是以形象、凝炼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词和曲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诗的意境是由诗人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它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启发读者具备超越具体形象交广阔的艺术空间。

  诗的种类:

  按内容分:有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按来源分有民歌、文人诗。这里着重讲讲按中国诗歌史发展的形式分类。

  一、旧体诗。

  ①古诗。A四言古诗,如曹操的《龟虽寿》B五言古诗,如陶渊明的《饮酒》。C七言古诗又称歌行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都是。

  ②近体诗。A七言律诗必须是8句56字。七言律诗起于六朝,盛于唐。B五言律诗必须是8句40字。律诗有四胖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的规则是:平仄(zè)是对立的,词性是相同的,意义是不同的。如:大莫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C七言绝句必须是4句28字。D五方绝句必须是4句20字。律诗和绝句都是格律诗。

  二、新诗(又叫新体诗)。A自由体:不受格律,字平仄,韵脚的约束。B民歌(又称歌谣体),如信天游即是。用旧体诗形式(如七律,七绝)写现代生活内容的诗,仍然叫旧体诗。

  三、词。词起于唐,盛于宋。词是长短句,又称诗余,字数一不定期,平仄一定。词分为三类:a小令,58字以内。B中调,59字-90字。C长调,91字以以上。词的上段叫上阕(què)下段叫下阕。词牌多数是乐曲的名称。如两江月,蝶恋花,菩萨蛮等。写词叫填词。填词要严格按照字数和平仄。

  四、曲。曲,起于宋,金,盛于元。曲分戏曲(即杂剧)和散曲。散曲分套数和小令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天净沙》。套数少则两曲,多则不限。套数以第一首曲牌作为全套数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宫调即音调。结尾多用“煞”。

  五、对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一首对联要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对联在形式上即为对偶句。安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盖身心事莫为。对联和修辞上的对偶一样,也有正对,反对,串对(流小对)。

  [典型题解]

  1、高考题例(一)下面是1999届全国高考题第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A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四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 第三句写白鹭届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①题型分析。这是杜甫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写月明深夜的船民生活,江边即景。文字平易好懂。

  ②疑难详解。漫,随意的意思。第一句写江中月影。江水平静,月影明亮。去,离开。言“江月”距离很近。月亮,是令人喜爱的。距离近,更使人愉?。风灯,船上有挡风的部件的灯,欲,将近。夜深,江静,月明,一片恬影气氛。鹭,水鸟。联拳:像一个连接一个拳头一样。拨刺,水声。A、B两项是对诗句正确的分析,表达了诗句的意境。C项中的“风灯”并不是“江风吹打桅灯”,风灯就是桅灯。二句不是写“动”,是写静。C项有错。

  ③经验小结。要细读原文,初步弄懂原文,而后才谈得上赏析。

  2、高考题例(二)下面是1999届全国高考题第9题。

  这道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门径俯清溪,芳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题型分析。把这道题的四首诗点上道题放在一起来阅读,这是比较阅读。诗的比较阅读可以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意境,比较主题。

  ②疑难详解。第一首写雄浑浩茫的气魄写宇宙之无限。与《漫成一首》的静谧和平不是一种意境,也不是一种风格。第二首写的是一种清静深幽。与尘世相距甚远的意境,流露离世脱俗的思想,与《漫成一首》意境虽有若干相同之处,但《漫成一首》的描写的都是生活的现实,决不是“脱离红尘的思想。”第三首写 “迟日,春花,燕子,鸳鸯,与《漫成一首》的江月,风灯宿鹭,河鱼组成的统一意境是一致的。都是安谧和平的气氛,所以答案是C。第四首是柳宗之贬于永州所作,写的茫茫雪景,与独钓老翁相衬,确为静中有动,但与《漫成一首》由四种素物组合的意境显然有同。

  ③经验小结。比较阅读也是一种命题方式。要把两首诗的语言,描写的事物,意境主题进行比较,分别异同。

  3、高考题例(三)下面是1999届全国高考题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哑”一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讨论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考虑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春恋,而言隐含献身之意。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计人自己。

  ①题型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非功过平息 新诗,这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诗写于1938年,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当时的中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

  ②疑难详解。A项是完全符合诗人所处的情境。诗人1932年从巴黎回国参加抗日爱国运动,即被逮捕判刑6年,B和C项分析,从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出发来分析诗句的内涵,是十分合诗刊主结旨的。“鸟”,当然是比喻诗人。

  [基础训练]

  1、①一夜北风寒 ②疑是玉龙斗 ③长空雪乱飘 ④万里彤云夺取 ⑤纷纷鳞甲飞 ⑥仰面观太虚⑦改尽江山旧⑧骑驴过小桥⑨顷刻遍宇宙⑩独叹梅花瘦

  (1)上面10句是出自《三顾茅庐》中的一首诗,其正确排列顺序应该是:

  A、①⑦⑥④③⑨⑤②⑧⑩ B、①④③⑦⑤⑨⑥②⑧⑩

  C、①⑦③⑨⑥②⑤④⑧⑩ D、①④③⑦⑥②⑤⑨⑧⑩

  答案:D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D表现了雪由末下到下,由小到大,以及“骑驴人”的行踪。

  (2)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骑驴过小桥的人是位雪天匆忙走路的人。雪再大,冒雪地得走。

  B 彤tóng,彤云,指密布的阴云;顷,qǐng顷刻,指极短的时间;太虚,指大自然。

  C “独吧、叹梅花瘦”,“瘦”的意思的意思是单薄,也有寒冷的意思。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梅花凌寒开放,显得有些单薄寒冷。

  D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忆江南》陶渊明的《饮酒》分别代表的诗体中,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同。

  答案:C、A诗人不是“忙人”,而是赏雪的文人。B太虚;深远的天空。D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七言古诗。这首诗是五言古诗。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万森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虫,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根据诗的内容推测,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A 雪梅 B 早梅 C 孤梅 D素梅

  答案:B从第二联描写的情素充分说明应是“早梅”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写了梅花不严寒凌冬盛开的景象,表现了梅花不怕困难的品质,傲然独立的个性和素艳的风韵。语言浓艳而飘逸,抒情含蓄而隽永。

  B 首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万木“冻欲折”,反衬梅花不畏严寒的禀性。

  C 第二联中的“一枝开”是诗的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这“一枝”是于众梅悄然开放,更显得不同寻常。

  D 第三联运用拟人手法,侧重写这枝梅内蕴的幽香和素艳的风韵。对伏精致工整。

  答案:A。“盛开”傲然独立的个性“,”浓艳“等词语都不符合本诗的梅的形象和个性。

  (3)指出对下面这首诗分析有错的一项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月色正好你圆我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A、诗中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形成巨大时空跨度,诗美空间得到拓展,三十年的思念,酸甜苦辣凝聚在

  这短短的12诗行中。

  B、诗人采用了将月亮拟人化,人月交流的含蓄抒情方式。昔日月望子成龙我,人月互诉衷肠,话沦桑,

  相得益彰。

  C、小诗构思精巧,结构谨严,意象清新,意境优美。

  D、小诗以绮丽自然的语言写出了极其不导演的哀怨,含蓄蕴藉。

  答案:D这首小诗运用的是朴实自然的语言,不是“绮丽”的语言,乡愁也不是“极其不寻常的”。

  1、①一夜北风寒 ②疑是玉龙斗 ③长空雪乱飘 ④万里彤云夺取 ⑤纷纷鳞甲飞 ⑥仰面观太虚 ⑦改尽江山旧⑧骑驴过小桥⑨顷刻遍宇宙⑩独叹梅花瘦

  (1)上面10句是出自《三顾茅庐》中的一首诗,其正确排列顺序应该是:

  A、①⑦⑥④③⑨⑤②⑧⑩ B、①④③⑦⑤⑨⑥②⑧⑩

  C、①⑦③⑨⑥②⑤④⑧⑩ D、①④③⑦⑥②⑤⑨⑧⑩

  答案:D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D表现了雪由末下到下,由小到大,以及“骑驴人”的行踪。

  (2)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骑驴过小桥的人是位雪天匆忙走路的人。雪再大,冒雪地得走。

  B 彤tóng,彤云,指密布的阴云;顷,qǐng顷刻,指极短的时间;太虚,指大自然。

  C “独吧、叹梅花瘦”,“瘦”的意思的意思是单薄,也有寒冷的意思。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梅花凌寒开放,显得有些单薄寒冷。

  D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忆江南》陶渊明的《饮酒》分别代表的诗体中,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同。

  答案:C A诗人不是“忙人”,而是赏雪的文人。B太虚;深远的天空。D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七言古诗。这首诗是五言古诗。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万森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虫,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根据诗的内容推测,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A 雪梅 B 早梅 C 孤梅 D素梅

  答案:B 从第二联描写的情素充分说明应是“早梅”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写了梅花不严寒凌冬盛开的景象,表现了梅花不怕困难的品质,傲然独立的个性和素艳的风韵。语言浓艳而飘逸,抒情含蓄而隽永。

  B 首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万木“冻欲折”,反衬梅花不畏严寒的禀性。

  C 第二联中的“一枝开”是诗的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这“一枝”是于众梅悄然开放,更显得不同寻常。

  D 第三联运用拟人手法,侧重写这枝梅内蕴的幽香和素艳的风韵。对伏精致工整。

  答案:A。“盛开”傲然独立的个性“,”浓艳“等词语都不符合本诗的梅的形象和个性。

  (3)指出对下面这首诗分析有错的一项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月色正好你圆我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A、诗中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形成巨大时空跨度,诗美空间得到拓展,三十年的思念,酸甜苦辣凝聚在这短短的12诗行中。

  B、诗人采用了将月亮拟人化,人月交流的含蓄抒情方式。昔日月望子成龙我,人月互诉衷肠,话沦桑,相得益彰。

  C、小诗构思精巧,结构谨严,意象清新,意境优美。

  D、小诗以绮丽自然的语言写出了极其不导演的哀怨,含蓄蕴藉。

  答案:D这首小诗运用的是朴实自然的语言,不是“绮丽”的语言,乡愁也不是“极其不寻常的”。

  [高考过关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两题.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的语句的解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中的“少邻并”的意思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敲”“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陷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答案:B “少”是“不多”,并非“年少”

  2、对上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句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分。

  B “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 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C 中间两联主要是写景。首尾两联写出对朋友的交谊之情,并非“明确”向往隐居生活。

  阅读鲁迅写的《亥年残秋偶作》完成下题。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附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qǜ)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3、对这首诗歌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肃,肃杀。敢,敢于。“敢”的用法与“忍看朋辈成新鬼”中的“忍”相似。作者惊心于残秋的肃杀与凄凉,但是敢于把春天的消息付诸笔端。

  B、尘海,即人世间;金风,秋风,千官当时的统治者。计人看到外敌入侵,*南逃使人也如海,纷扰难宁,不禁感慨万端。

  C、大泽,水乡;菰蒲可食的水生植物。年老的回的家乡,连水中的野生植物也吃不到。梦想落空,不由得齿颊生寒。

  D、阒(qǜ)寂静;阑干,横斜的样子。传说中的午夜鸡鸣可鼓舞人的斗志,计人想静听荒鸡高啼,都寂然无声,但毕竟是星装潢横斜,天快亮了。

  答案:A、敢,应理解为“岂敢,怎敢”“忍”应理解为“不忍”。

  4、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我看见,荒漠的尽头 甲 着一缕炊烟,乳白色的懒散的炊烟,孤寂的心里立即 乙 起一些温暖……。

  我盼望那烧炊的是位慈祥的阿妈;

  我还盼望是位贤惠的大嫂;

  我更盼望是位清俊的少女,那炉内的热焰映亮了她羞涩的眼……

  如果只有温暖而没有美,那还不是春天!

  (1)从下列字眼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在诗中横线上,每处只填一个字。

  燃 腾 胃 升 浮

  (2)最后一行诗的作用是对前面诗意的( )

  A 自然而然的升华。

  B 画龙点睛的结语。

  C 深蕴哲理的警语

  D 发人深思的启迪

  答案:(1)甲:冒 乙:腾 (2)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