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高三化学复习已进入冲刺阶段。为此,笔者特根据多年送高考的经验谈谈考前的备考方略,供考生们参考。
回归课本、开卷有“疑”
化学课本是高考命题之根本。纵观历届高考试题,尤其是实验题,绝大多数源于课本,正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处,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因此,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如果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解题时就会感到障碍重重、错误百出。因此,建议考生在考前至少看2至3遍初三至高三的课本。切实把每一个概念及每一种理论弄清用活。看书时要做到开卷有“疑”,课本看第一遍时,一般是提不出什么问题的,似乎都懂了,其实是没看进去。当你仔细看第二遍时,就会提出不少问题。看的次数越多,看的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同时,收获也就越大。这就叫“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的定义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一般学生都能背诵,但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仔细品味,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改变”一词为什么不能换成“加快”?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后,为什么不进入最终产物?“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物理性质也不改变吗?经过多番思考,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都需要认真比较、反复琢磨。例如原子质量与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又如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都极易混淆。这些都只有通过仔细看书,反复比较,察同辨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才能达到真正掌握之目的。
模拟实战、强化训练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是不做适量的题是不行的。现在的考试无非是一个做题的比赛,谁做得快、做得准,谁就会赢。欲提升思维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必须掌握思维方法、解题规律和技巧,而要掌握这些东西,都离不开训练。不是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熟能生巧”的古训吗?因此,高考前每周2套地做一做理科综合模拟题,是很有作用的。这样的练习既可查漏补缺,又可训练速度,还可培养心境。其中简答题的训练要高度重视,今年修订的化学考试大纲,增加了简答题的题型,其实简答题既是往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又是考生容易失分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可以考查实验操作、社会实践、文字表达、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能力。
模拟题的选用,除了少数关注社会热点和科学技术的原创新题外,历届高考题是的模拟题,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题。《考试说明》所列举的样题绝大多数是历年高考题,比一般的模拟题容易。2005年湖南理综化学高考卷中到处闪现着以往高考题的踪影,其中第8道选择题与1995年的第24题,连数据和答案都没改。对高考试题进行“陈”题翻新,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另外,平时训练的难度可以稍大于高考,但在临近高考时,最后考一套往届的高考题或与高考题难度相当的模拟题摸摸底,对增强考生的信心很有帮助。
练后反思、及时纠错
在模拟训练后,要注意练后反思:哪一道题,我还可灵活应用哪种解题技巧,使方法更简单,答案更完美(简答题)。要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但是,不少考生“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差错”。要走出这一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考试中出现差错的“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准备一个纠错本来记载,并隔一段时间把错题再做一遍,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旧病”易复发,哪些“顽症”未根除,哪些“新病”又出现。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从而不断消除化学知识中的疑点和盲点。
常见的纠错方法有:
1. 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纠错本上,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上注释。
2. 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裁剪下来,或将有错之题复印,按照考试先后、考题类别分别贴在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部或旁边加上注释。
3. 卷面法:有序整理试卷,或按考试先后、或按考题类别,分门别类,将错题加以注释。
4. 课本法: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记纠错点,同时在其下部或旁边附一小纸片,标出该点纠错题目的出处,错误原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