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即将开始之际,各地相继公布了今年的高考报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面对这一现象,有人指出“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并认为“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和培育优秀人才的途径,三十多年来尽管饱受争议,但是还是一年比一年火热,扩招的势头也一直未见消减。如今,出现首次人数减少现象,引发了人们对高考制度和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审视。
“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调是危险的,很可能唱衰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影儿的时候提出来,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高考人数下降主因是大学生就业难,但是目前而言,解决高文化考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不是减少高考人数,减少大学生的数量所能够解决的了,而是成了一个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目前的人才培养体制一直以高考作为主导模式,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教育培养模式就是高考一元化,虽然有建议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声音,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体系并没有去尝试。也就是说,如今这部分不去参加高考的人等高考结束后又该何去何从,有没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去培养他们,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无异于一个隐性的“读书无用论”论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探索出来,又急于唱衰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得结果只能导致人才的“青黄不接”,毕竟高中毕业生只是有点基本的文化知识,没有培养的场所很难成为适合社会的人才,自学成才更是一场空话。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现在不能不希望寄托在“堵”上,千万别为高考人数在减少而高兴。“疏”才是关键,即怎样让已经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成为社会人才,重振教育的信心,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培养机构,到那时说“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