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对大多数平民子女来说,只能“一考定终身”,通过挤高考(论坛)独木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如影随形、屡禁不止的舞弊现象,让圣洁的考场一再蜕变为权利和金钱操纵的卖场,在公众口诛笔伐之下,不断偏离公平正义的轨道今年高考不寻常。考试尚未开锣,湖南隆回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就把舆论搞得沸沸扬扬;为严肃考纪,教育部发出“五项禁令”:严禁高一高二在校生参加高考;严禁利用无线通讯工具作弊;严禁组织或参与群体性舞弊;严禁由他人代*试或代他人考试;严禁骗取报名资格参加考试。
按说,湖南丑闻的曝光和教育部“五项禁令”的出台,足以警醒震慑某些跃跃欲试企图铤而走险者。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教育部不是拿“五项禁令”架起高压线了吗,依然有人胆大妄为频频“触电”!
吉林松原,一个古老的东北小城,却因为高考,以一种非常规的状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为此前有几家媒体披露了松原高考舞弊的情况,今年高考,松原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教育、公安、电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主任是主管副市长,严抓高考舞弊。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发现,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中国青年报》6月10日)
要说也是,松原个别臣民真不给“父母官”争气。当地政府费劲巴力,下那么大功夫,结果还是百密一疏,被几只苍蝇坏了一锅汤,上火不上火,脸面往哪儿搁。
我觉得,惩治高考舞弊的杀威棒,不必全往松原的*上落,虽然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了帷幕,除了个别不幸被媒体盯住不放的省市以外,不少省份不无得意地在媒体宣称没有发现舞弊行为。他们真没有,还是假没有?天知道。如我们过分轻信眼下某些省市歌功颂德类的并未发现舞弊行为的声明,未免高兴得太早。谁敢保障,安徽砀山群体*式黑色幽默、“罗彩霞”式的冒名顶替黑色幽默,若干天以后真的不再闯入公众视野。
高考舞弊之所以禁而不绝,笔者认为对舞弊者处罚力度不够大,舞弊的风险不足以使之望而怯步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