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可以查询高考分数开始,“状元”、一本上线率、哪个学校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最多,等等,又成为大家的谈资。人们已习惯将高考录取率尤其是重点大学录取率与中学的教育质量划上等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辛涛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过去了32年,随着高考规模的增大,质疑和批评也不断突现。
高考固然有很多弊端,但能给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带来希望。教育公平实践证明,高考制度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世界各国都没有废除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制度,反而越来越强化统一考试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考制度,充分肯定成绩,正视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目前可行的条件下,我认为有两点可以考虑:一是更新考试内容、加大高考制度更新力度,这应是目前高考改革的重点;二是强调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作用,弱化学校和地区将高考作为教育质量的惟一评价指标。
借鉴美国SAT和ACT高校入学考试
革新我国高考内容和技术手段
高考从命题到选题都是以学科专家为主,经验化、人为化的操作测量学技术介入命题方式,最后得到的分数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报告,而难以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 高考的考试内容和技术应当革新。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统一考试或评价项目的经验,比如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SAT和ACT。
SAT诞生于1926年,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在大学中学习的能力,包括推理测验(SAT-I)和学科测验(SAT-II)。1994年,数学考试中加入了计算题,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语言考试中删除了反义词的题目,阅读理解变得更加复杂,加入了句子填空题。2005年,语言考试中,用短文阅读代替了言语类比题,整合了先进的数学内容,删除了定量比较题,的变化是加入了写作。
1959年,人们发现SAT的考试内容对于东部地区的精英分子更有利,因此强烈要求另一个考试来平衡这种不公平,ACT由此诞生,更关注学生在课程上的表现,偏重于教学目的。ACT最初有4门科目:英语、数学,社会学习阅读和自然科学阅读。1989年,科目变成了英语、数学、阅读和科学推理。2006年出现写作,可以选择。
我国在考试内容上,强调综合能力的考察,但是过分注重教学大纲、拘泥于课程,对于预测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难有保障。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很多,较之以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建构,注重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的培养。表现在考试上,就应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运用、问题的分析以及思维的创新,同时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综合。
其次,在考试技术上,增强科学性和标准性。SAT和ACT的命题、计分和分数报告由于有着测量学的支撑,才能实现一年多次考试。SAT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表现的一次考试成绩。这些政策都是以先进、标准的考试技术为基础的。
我国的高考应从试卷的命题、组配、阅卷、计分、信效度检验上做到科学、公正。同时,在考试结束后采用先进的测量和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有效探查不合理、不公平的题目,实现对不同科目、不同内容领域、不同能力、不同学生群体的分层次报告,实现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分数等值。
“教育质量”内涵多方位、全过程
不是单单一个高考可以评价
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不约而同地将高考成绩作为学校和教师评级指标,高考承担了其不应该承担同时也无力承担的衡量教育质量的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基础教育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弱化高考对基础教育的评价功能。
“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国际经合组织2004年公布的教育指标体系,分4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包括教育与学习的效果、教育的财政资源、教育机会以及参与和进步、学习环境和学习组织四个大的方面。欧盟2001年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列出了评价教育质量的16个标准,涵盖了学业成就、成功和转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和结构四个方面。可见,教育质量的内涵在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既包括课程标准,也包括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投入和教育改革等。如此复杂、多层的内涵,不是单单一个高考可以评价的!
欧美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
都不是以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结果为依据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都不是以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结果为依据,而是通过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来实现。其典型就是美国的联邦教育进步评估(NAEP),以及一些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比较项目,如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等。
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测量15岁的青少年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素养,了解他们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在这三个领域内应该获得知识的内容、结构以及需要操作的过程和运用知识技能的环境。PISA的评估结果对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德国为例,2000年,德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糟糕表现,极大地刺激了德国社会各界对其教育政策的检讨。2003年,联邦教育部联席会推出了“未来教育和关怀”工程,5年内投入40亿欧元将全德1/3 的学校(1万所)新建或改建为全日制学校,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