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突围
09年度法科毕业生就业报告
在大众眼中,法科生接受着统一的法学教育、学习相同的法律知识和思维方法,是无形的法律人群体,他们应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精英阶层,要向全世界宣扬“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的理性思维方式。然而,在就业形势越来越残酷的今天,中国未来的法律人或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焦虑。选择怎样的工作,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站稳脚步秉承信仰,并最终实现理想,才是摆在法科毕业生面前的迫切问题。
法科生就业率最低、失业率?
□文/本刊记者 张羽
6月10日,麦可思公司发布了由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这本号称就业蓝皮书的报告让诸多媒体得出了一个结论:法学是目前高校中就业率最低、失业率的专业。
尤记2003年,西南政法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贺卫方、柯汉民、李玫、霍宪丹……从学界到政界,一个个闪耀的名字让78级西政毕业生成为法学界的神话。
过去的三十年间,法学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增长了200倍。但似乎是一瞬间,法学从显学走向没落。
一份报告引发的争议
“我们不希望媒体用数字进行就业问题的大肆炒作。”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对记者说。在他看来,一项针对某大学的就业率、薪金水平等进行的测试,却完全不通过学校方面,其可信度大为降低。
解廷民的怀疑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采样是如何进行的?比例有多少?来源是哪里?”二是“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有的是211重点高校,有的是普通本科,有的是大中专,怎么能一概而论?这种一概而论的数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三是这里面的“法学该怎么理解?如果是国家一级学科的法学,那么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学科,它们的低就业率也可能拉低整体就业水平”。
事实上,麦可思公司作为一家独立第三方机构,就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做调查、公布数据已经是第三年。2008年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接受本刊访问时,曾斩钉截铁地向记者保证数据相比各高校的统计数据而言更具客观性。
不仅仅是学校方对社会各种大学排行榜和就业率评测的反感。对于各个高校而言,其每年最终公布的就业率也经常遭受来自社会的质疑,甚至不同高校之间互相攻击。
形势与数据
不管在就业率问题上采用何方提供的数据,就业难确实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6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说,6、7、8三个月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到8月底,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这个水平,与往年相比还是一个较高要求。根据教育部去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到75%之间。
事实上,就大的就业环境而言,今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背景包括经济与体制两个层面。前者由于众所周知的经济危机,带来了社会职位需求量的剧减和普遍薪资水平的降低。无论是大学还是普通本科,没有人敢于忽略形势的“严峻”。
后者则是去年两会启动的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从原来的教育部划归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该说,人保部门分管着全国所有的职位需求与就业,比教育部指挥就业更加具有优势。“体制更顺畅了,对我们就业工作其实有很大帮助。”解廷民指出。
而西南政法大学的肖丹老师也向记者指出:“今年的就业形势看似严峻,其实有很多机遇,特别是对法科毕业生而言。”
她从微观上指出了两点:一方面是由于司法机关的案件数量增加、依法治国需要懂得政策法规的人才,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法学专业的需求量都排在第一。企业方面,虽然金融危机使一些企业降低了用人需求,但据我们了解,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这些都是法科毕业生的就业机遇。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积极提供促进就业的机会,比如大学生村官、西部人才计划、鼓励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等。自主创业的问题是,国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初衷是好的,但人的精力有限,创业非常艰难,需要大量的投入,学生可能就把学习忽略了,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中国政法大学“2009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上通报的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6月8日,2009届该校毕业生3167人,其中本科生2034人,研究生1133人。本科生中约有一半的人选择了升学、读双学士或出国等方式继续深造,加上就业工作人数,就业率达到70%。“这个数字甚至比我们去年同期还要高上一两个百分点,你说今年就业形势好还是不好?”当记者要求解廷民来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的就业形势时,解廷民如是说。
“这个数据绝对是最真实的,且仅指已经签署了三方协议的。其他包括那些已经经过公务员笔试、面试、政审、体检已经进入公示阶段的,都没有计算在内。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省市的公务员招考没有结束,包括大学生村官项目、大学生入伍等还没有包括在内,这些都是对法科生来讲很重要的就业去向。”
归责与期望值
近些年来,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专注的问题。无论是“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是“西政学生卖糖葫芦”,种种新闻媒体夸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忧思与考量。而归责的原因也五花八门:
一是怪扩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法治蓝皮书》指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30年来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如此大量扩招自然供大于需,找不到工作也算正常。
“实际上我们学校自从2000年以后就没有扩招,所以今年找工作的人数与前两年是相同的。”解廷民解释。
二是怪司考。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前进脚步。特别是之前,毕业之后才有考试资格的法科学生若想从事律师或司法官等职业,不得不花费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准备资格考试,这自然在客观上延长了就业期。
或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司法部出台政策从去年开始允许在校的大三生参加考试,但也使司考率成为就业率之外的又一层紧箍咒。西南政法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其研究生部毕业的1273人中有870人通过了司法考试。而解廷民则更骄傲地说:“虽然没有确切统计数据,但据说我们去年本科生有500人通过司法考试,研究生的通过比例可以达到90%。”
三怪专业。如蔺存宝律师针对麦可思公布的数据在博客上质疑:“法学怎么可能就业这么难呢?法院、检察、公安、高校、科研院所、司法局、税务……可以说,一府两院及其地方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多数部门,都少不了法学专业人才。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本来该由法学专业人才干的活,被其他的替代了呢?法学专业有这样的广泛的就业空间,同样就有这样广泛的被替代的可能性。”
四怪教育。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只是根据传统着眼于培养在法律职业部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而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着眼于更为宏观的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
在众多原因之中,媒体还更多地渲染了期望值过高这个因素。不少媒体认为法科学生毕业后对薪资、社会地位的要求都过高。然而,在解廷民看来,过分强调降低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并不合适。
“期望值的高低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即便是一个大学的校长,你让他整天让自己的学生降低求职标准,那么那部分特别突出的尖子生怎么办呢?降低要求又何谈创建一流大学呢?所以,这就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准确说不是降低,而是恰当定位。”
法科毕业生要像小马一样过河
从记者在了解情况过程中接触的法科毕业生来看,能够就业并且对自己就业满意者,多数都是“恰当定位”的同学。
在北京市法院系统招收名单公示的第一天,解廷民就接到法院方面的电话,说一天下来就有十个你们学校的人打电话通知不跟我们签合同了。“他们肯定是有了更好的选择,你说这找工作算难还是不难?”据了解,北京市法院系统今年公开招考634人,公示名单中中国政法大学占了297人,占到了47%。而2008年西南政法大学就业情况的行业分布中,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高达41.5%。
众所周知,为了缓解就业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势之下,公开招聘公务员已经成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之一。“这对于我们来说,反倒是个好消息。”解廷民和肖丹都这么认为。
经济危机对于法科毕业生来说,真正的难处来自于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一位张姓同学在大学期间一直期望进入大型律所做非诉业务,但她最终选择了海淀法院。“今年律所招聘的太少了,经济形势不好,还是法院稳定一些。”今年的就业形势,改变了相当一部人的就业观。
除了稳定派之外,依然不乏勇于进取的一群人。“今年昌平区做了一个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免费提供注册场地并提供税收优惠等。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有一个同学已经准备注册,跟人合作开发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软件。”解廷民介绍。对于一直呼吁法科学生没有创业优势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跨交叉发展结合的思路。
长期从事高校就业工作的解廷民,喜欢用小学课本中广泛流传的“小马过河”的故事来形容怎么找工作。同样找工作,每个法科毕业生都不能仅仅去听就业形势如何如何,真正知道水深水浅还要去体验和实践。
外交学院的万磊今年5月底接到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的体检通知后长长舒了口气,总算在毕业之前把工作单位定了下来,而且是全国的先进检察院。
他2008年在亚洲开发银行实习了9个月,从事了大量的国际银行法律实务,与此同时,北京市海淀检察院的高校宣讲活动使他了解并逐渐认同了检察事业,经过慎重思考,他最终作出了重大的人生选择。
法检系统:许多法科毕业生的首要选择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公务员的职业优势更加凸显,法检系统成了许多法科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良好的声誉、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前景是学生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为了能够进入法检系统,许多法科生毕业之前在全国赶考,不计成本地参加各地的公务员考试。
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许山松参加过多年的检招考工作,他并不否认如今法科毕业生不断变化的职业选择。 “二十几岁是最容易成功的年龄,要根据现实条件适时调整,这个过程中,最终的职业理想便会越来越清晰。”
谈到检察官的工作,许山松说:“打击犯罪、保护无辜是检察官的正义使命,优秀的检察官需要忠于职守,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使自己的职业理想与检察事业的发展相融合。”他认为,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书面表达、扎实的办案能力是成为优秀检察官的基本要素。
许山松自己的检察之路并不平坦。1984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英语专业的他成为了一名高中老师。因为对法律的浓厚兴趣,他一直希望有机会重新选择。教书之余,他主动联系了所在县里的律师,在自学法律的同时,也帮助律师办理一些简单的刑事、民事案件。
1987年至1990年,许山松连续参加了三次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三次,他以刑法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他告诉记者,研究生阶段,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1993年毕业时被学校正式推荐进入了人民检察院。
“说是分配,那时找工作不比现在轻松,也是自己多年努力的结果。与我连续担任两届学生会干部,学习也比较刻苦有关。”许山松告诉记者。
许山松相信,像他这样个人奋斗的故事在公检法系统并不鲜见。关于面试“潜规则”,许山松告诉记者:“找到面试官打个招呼进检察院已经非常困难了,现在的面试是由七人的面试组进行,即使是做工作,个别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记者同时了解到,法检系统的招考虽然各地略有不同,但都贯彻着公开、透明的程序理念。据检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张建军介绍,检去年招收14名毕业生(2009年指标)。有两个要求:一是硕士以上学历;二是三分之一以上有基层工作经验。专业根据不同岗位,有不同要求。目前省级检察机关招考由省级检察院配合当地公务员招考部门(组织部、人事厅)统一招考。按照检察官法规定,不同职位又有不同要求。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已经由资格考变成了职位考,法检系统需要经过笔试、面试、专业考试三场考试,面试由市级法检系统和用人单位所在地人事部门共同进行,人为因素被降到了最低。
律师行业: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与许山松同一年毕业的张青松从法学院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律师,从普通的专职律师到2006年牵头组建尚权律师事务所成为主任合伙人,他奋斗了13年。
张青松现在是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律师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美国联邦刑事辩护律师协会(NACDL)会员,而他一手创办的尚权律师事务所更是目前中国一家专门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事务所。
谈到他专注的刑事辩护法律服务,张青松律师告诉本刊记者:“刑事辩护强烈的对抗性、维护他人的自由和生命权的神圣感,对很多律师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之所以在这个领域里坚持,除了自己对刑事辩护的浓厚兴趣之外,还想证明刑事辩护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事业。”
为此,他们组织了一些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在律师界进行免费培训,将经验和智慧与同行分享,激励更多的律师参与刑事辩护,提高刑事辩护的质量,改善刑事辩护律师的形象。
在张青松看来,一个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对法律深刻的理解,很强的沟通能力,真诚的服务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说:“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对于司法实践而言,法律制度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律师应当尽其所能推动法治的完善。”
北京市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程久余2005年才开始律师生涯,现在他是世纪律师事务所最年轻的合伙人律师。
与本刊记者谈到律师成功的话题,程久余认为,律师行业的竞争非常残酷,老律师总担心新律师的职业威胁,不重视律师培训,这对律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律师和律师助理的关系比较敏感,律师助理工作一段时间后会独立执业,律师不会毫无保留地培养潜在竞争对手。”“但是,律师之间除了竞争,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程久余自己尝试了律师的“阶梯式培养”——将律师助理按入门时间和能力分级管理和培养。
年轻律师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技巧,“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能够成为律师助理就算是获得了一个入门的机会,如果事事留心观察、及时总结,即使没有针对性的实务训练,年轻律师也能做得很出色,这是很多律师的共识。据北京市律协秘书处宣传联络部主任杨孟涛保守估计,每年大概有1000人在北京申请成为实习律师,如无意外,他们将在一年后正式转为执业律师。
“法律人应该是复合型管理人才”
一般来讲法学专业的对口工作集中在法检系统、律师行业,但这些工作需要司法资格证书的入门条件限制了部分本科毕业生的进入,因此不少法科生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公关、金融等其他行业作为自己的首选。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就是其中的成功代表,具有法学硕士学历的袁岳创办的零点集团已经发展为全国最权威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
“相关行业对法科毕业生的需求说明法学是一门应用面很广的专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江平就认为法律人应该是具有人文精神和法治观念的管理型人才。
江平教授1956年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便回国从事法学教育工作,他告诉《方圆》:“法学教育与法科毕业生就业都在进行观念转变的过程,以前的教育培养和就业目标相当狭窄,以培养公检法司需要的知识性人才为中心;改革开放30年后,法学教育已经注重培养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像袁岳那样坚决离开法律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目前的就业环境下,法科生转行更多是被迫无奈。
江平教授告诫法科学生正视现实:“现代社会的竞争比的是综合实力,光有学习成绩不行,还需要其他竞争能力。从市场的角度讲,600多所大学设有法学专业,教育规模史无前例,恐怕90%的学生不是选择工作,而是被工作选择,学生如果固执己见,可能会面临生存问题。但是,无论法科毕业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法学专业独有的思维方法将会影响其一生。”
“法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人文科学。优秀的法科学生要掌握相应知识,更要善于做人的工作。”江平认为,对于法科生而言,将法律作为制度,要了解和熟悉法律规则;将法律作为方法,要掌握法律思维方法;将法律作为理念,要追求正义和公平。而从人的角度,法律人需要维系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处理各种人的问题。
截至今年7月,李真参加工作已经整整一年,回忆起去年报考北京市海淀检察院的过程,她淡淡地总结说:“没什么波折,但记忆犹新。”
“我是青岛人,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了青岛市区的一个基层法院,可能每个年轻人都会有一颗闯荡的心,工作一年后我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离开了青岛。在北京的三年,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到处实习,帮导师干了很多活儿,算是学业有成吧。求职阶段除了在北京与青岛两个城市的选择中有些困扰,我没有特别犹豫。父母就是公务员,所以报考法检系统算是理所当然。”
李真毕业前听到了海淀检察院在法大的校园宣讲,她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从校园宣讲中就能感觉到海淀检察院是怎样一支检察队伍,女检察官介绍海淀检察院的情况,举止谈吐非常干练,她身上散发的检察气质完全折服了我。”根据李真的经验,法科生的职业选择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法大、人大的学生愿意花大量时间报考公务员,北大、对外经贸的学生选择公司、律所的比较多。
除了需要公务员考试合格这一基本的条件,去年,李真进入海淀检察院还经历了一些个性化的招录程序。海淀检察院人事处处长王宏伟告诉本刊记者,去年李真那一批和之前的招录过程中,海淀检察院根据检察工作的需要设立了一些单独的招录环节。比如针对检察工作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辩论说理能力,他们进行了心理测试和分组辩论,从中发现和选择有检察工作潜质的应届法科毕业生。李真记得,当时的辩论是一起颇有争议的案件,在犯罪构成要件上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我们这些考生被分成了几个辩论组,辩论的内容不同,但都是检察实践的真实案例。”对于2009年的法科应届生而言,北京法检系统的录用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记者了解,2009年海淀区检察院计划招录20人,其中要求法律相关专业16人,2008年12月23日至29日报名期间,共有65名法科毕业生报考上述职位。2009年2月21日进行全市统一的公共科目笔试,2009年4月笔试成绩公布,同时确定面试名单;5月7日至5月8日,北京市检察院、海淀区人事局、海淀区检察院组成7人面试组对入围考生进行面试,海淀区监察局派人现场监督;5月9日入围考生参加了全市检察机关统一进行的专业考试。2009年6月2日和6月5日,北京市检察院、海淀区人事局网站上分别对拟录用人员进行了公示。
进入海淀检察院的第一年,李真先后在政治部、公诉部门、审查批捕部门、办公室轮岗工作,不论是业务部门还是综合部门,海淀检察院的工作都很辛苦和繁重,但对李真而言,这些都被视为难得的锻炼机会。谈到工作一年来的感受,李真说:“现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会比以前更能把握原则和分寸,或许这就是不经意间的成长吧。父母告诉我要真诚地为人,导师教会要我认真地做事,这两点在工作中特别受用。”
对于未来,李真的心态比较平和:“现在没有什么特别确定的目标,只想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与海淀检察院,也许会是一辈子的情结吧。
访谈
优秀法科生永远抢手
——访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人事处处长王宏伟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人事处处长王宏伟刚刚结束今年的新进人员招录工作。6月17日,在他的办公室,王宏伟向本刊记者详细介绍了海淀检察院的招录情况。
《方圆》:王处长您好,严峻的就业形势实际是由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种局面下更多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从您的经验看,什么样的人才更容易获得检察机关的青睐?
王宏伟: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招录的新进人员以法科毕业生为主,我们海淀检察院始终重视人才的录用和培养工作,海淀检察院的优秀也体现在海淀检察院的人才优秀,每年新入职的干警都是在招录工作中“过五关斩六将”的优秀应届毕业生。
最近几年进院的都是硕士毕业生,今年适当考虑本科生,但必须以通过司法考试为前提。在熟练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我们更欣赏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同等条件下,懂外语、懂经济、有文体特长的学生更容易受到青睐。
《方圆》:去年,北京市对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公务员招录工作进行了改革,检察系统的招录工作也在其中,从2005年开始您就具体负责海淀检察院的招录工作,请您比较一下新政策实施的显著变化?
王宏伟:今年是北京市公务员新招录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公务员考试由以前的资格考试变成了职位考试。事实上,全国其他地方早已如此实施,这种做法能够抵制招录过程中的非法干预,体现了程序的公开、透明。但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感到了一些不适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我们的选择面比以前窄了,不像过去那样报名的学生很多;我们的用人自主权也减少了,按百分制,用人单位只能参与占30分的面试部分,而且在七人面试组里只占两个名额。我个人认为,检法系统作为司法机关,应该有不同于一般行政部门的体现司法规律的招录程序,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不能被忽视。
对于考生而言,新政策也需要学生进行调整,每个考生只能报考一个职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有很多次选择的机会,希望能够及早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方圆》:检察院和法院系统主要接收法律人才,某种程度是一种潜在竞争关系。今年,法院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海淀检察院如何吸引优秀的法律人才?
王宏伟:从我们院的报名情况看,报名人数的确少于往届,除了刚才所说的政策变化,与法院系统的“扩招”也有一定关系。新时代更强调人才的竞争,每年正式报名之前,我们会主动走进校园进行宣讲,全面介绍海淀检察院的优势、特点和入职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但海淀检察院的比较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海淀的地缘优势、海淀检察院在检察系统的声誉、已经形成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新进人员入职培训、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人才接力工程等等。我们院2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35岁,而且每年都会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更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检察队伍。
《方圆》:目前法科生当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情绪,就业压力大,特别迷茫。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您觉得法科毕业生应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
王宏伟:今年北京市的法院系统招录700人左右,公安系统招录600人左右,检察系统招录将近200人,而且主要面向法科毕业生。未来三年,预计政法机关还会继续扩编,在许多行政机关减少编制的背景下,公检法司的扩编对于法科毕业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不能笼统地下结论认为法科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根据我的经验,优秀的法科毕业生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而且他们永远是大家争抢的对象。今年海淀检察院从报名到最后录用,大半年的时间,将近10人主动放弃了海淀检察院的机会。我们今年开始面向通过司法考试的应届本科生招录,计划录用6人,实际只有14人报名,符合条件的考生被录用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面对新的形势,我认为,法科生要更加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掌握扎实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初次见到小谢是在6月9日,四年前的这一天她还因为高考失利哭得一塌糊涂;四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05级1班的毕业生,她在琐碎的忙碌中静待着毕业的倒计时。
法学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特色,学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中国政法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法大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国家几乎所有的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法学毕业生”这个名词,法大天然地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参照性。
小谢是法大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中的普通一员,每个学生临近毕业都会因为就业、论文答辩等事情异常忙碌,而她由于是党支部书记,比起其他同学,她的忙碌多了一层,要不停穿梭于毕业前学院的各种繁杂事情中。
“其实都是一些琐事。”对于谈话几次被电话打断,她显得很不好意思。而她说的琐事,包括统计班里同学毕业后的去向,整理档案,组织班级同学办理转档迁户手续,去学院办公室值班,准备毕业晚会,主持学院为建国六十周年举办的歌唱比赛等等。
顶着优秀学生干部的光环,是老师处理班务的得力助手,又是法大经济法专业的保研生,似乎小谢应该是那种干练的女强人型,但实际不然,从她的举止言谈中明显能看出南方女生的文静,说话语速不快,兴趣爱好也偏于静的一面。
比如喜欢书法,觉得写字能令人心情宁静,大学时又恋上瑜珈,认为瑜珈同样能令人凝神静气。她也热衷参加辩论,因为喜欢辩论的思维逻辑,而选择法学也与这种喜好有关,她觉得法律与辩论在思维模式上有相通之处。
用小谢的话来说,读法律,并且来法大读法律,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小谢的家乡在福建南平市的一个县城,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是优等生,高中时是校学生会主席。一路走来都很顺,没遇过什么挫折。
高二文理分科时小谢很犹豫。“爸爸希望我以后学法律,他很喜欢看跟法律有关的电视节目,但妈妈希望我当医生,因为她觉得学医实用。”小谢当时想,如果选理科的话就学医,选文科就读法律。“没想到最后选了理科,却学了法律。”
她解释说,选理科,是因为理科的就业选择多一些;但读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而高考失利算是最令她挫败的一件事了。
“第一天考完回到家就大哭一场,感觉考砸了。”没有调适好心情,结果影响到接下来两天的发挥。成绩出来以后才发现,其实第一天科目的成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但后两天的确实不太好。“考完以后,我估算了自己的总分,很失望,当时爸妈还不相信,以为我估得太保守了。但我的估分感一直都很准,高考成绩与我估的分数一分不差。”
当年是先出成绩后报志愿,依她的分数,老师鼓励她报北大医学部,但小谢家人更倾向于当军医,想报第二军医大学,但那年第二军医大学在当地不招女生;法律就成为另一个选择,而小谢觉得法大的法学是最精的,能给她最专业的法学教育,算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学府,所以想到这里学法律。众多因素结合,就报了法大。
后来,小谢的父亲说,“这是命中注定你要到法大读法律”。
错过司考,通过保研
来法大之前,小谢从没有到过北京,从小妈妈就跟她说,要去北京就等上大学,因为北京有全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到法大报到以后,最令小谢不适应的其实是北京的天气,与南方差别很大,而对大学氛围,她适应得很快。在中学时就是活动骨干,上了大学以后,尤其在大一、大二,小谢对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很积极,也是院里的学生干部。大三时,为了专心学习,小谢辞掉学生干部的职务,也很少参加学校的活动。
在与记者的聊天中,她几次提到,大学四年里最令她后悔的事就是没有报名参加司法考试。
大三上学期时,很多同学都有出国的想法,或许是出于一种盲从的心理,小谢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打算出国,于是报了托福考试,把大三暑假安排出来准备托福考试。但令所有法学本科生没想到的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大三暑假时也可以报考司法考试。
在大三下学期得知的这个消息让小谢有些措手不及,不巧的是,托福考试的时间刚好是司法考试考期的第二天,时间冲突。小谢觉得司考很难,这么短的准备时间,通过的可能不大。权衡之下就放弃了司法考试。
但是去年司法考试门槛降低,全国的在20%多,而法大的更高达70%多,小谢班里报考的同学大部分都通过了司法考试。“当时悔得肠子都青了。”
虽然错过了司法考试,但大四上学期的保研考试小谢顺利通过了。“我们学校的保研率是5%,其中成绩保研是3.8%。”为了准备保研考试,像那些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一样,小谢也开始了起早贪黑的复习经历。“法大的学习氛围特别浓,早上四点多,图书馆门口排队占座的队伍就已经排到校门口法镜那里。”不过,小谢准备保研的复习时间只有一两个月,相对没那么辛苦。
去年10月底,保研成绩在学院公示,至此,小谢的心算是暂时踏实下来了。但她不敢流露过多的轻松,因为那时大多数同学正疲于准备研究生考试、到处跑招聘会,所以那段时间小谢在寝室里谨小慎微,深怕言行不当,因为要顾虑到室友们因为考研和就业所承受的压力。
公务员考试可遇不可求
受金融危机影响,诸多媒体报道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应该不会太乐观,但令记者意外的是,小谢等法科毕业生的前景良好。她所在的05级民商1班共有44人,目前没有着落的只有几个人,其余大部分同学或者考上本校或外校的研究生,或者考上公务员,去检察院、法院或其他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去了律所、银行或企业。
小谢寝室六个人中,1人保研到经济法专业,1人考上商法专业研究生,2人找到工作(其中一个去了银行,一个去了外资律师事务所),1人毕业后继续复习备考研究生,另有1人工作还在选择中。
“我们班的情况还不算,别的班有比我们更好的。”对于记者的惊讶,小谢这样说。
中国政法大学“2009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通报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6月8日,2009届该校毕业生3167人,其中本科生2034人,研究生1133人。本科生中约有一半的人选择了升学、读双学士或出国等方式继续深造,加上就业工作人数,就业率达到70%。
“其实对我们来说,就业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但可能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经济危机让大家把就业期望值降下来了。另外今年公务员扩招,政策的放宽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小谢说,“即使找到工作的同学也未必心情就很轻松,很多前几届毕业的师兄师姐工作以后都说压力很大,所以大家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感到一些压力。”
至于究竟什么样的未来最理想,这个应该是见仁见智。今年小谢的一个同学被保送北大研究生,同时也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考上了外交部,最后他选择去读研。“这个同学比较喜欢钻研,所以他选了读研。但去年有一个师兄也是在保上研究生的同时也考上了外交部,最后他去了外交部,大家都觉得公务员考试是可遇不可求的,错失了这个机会可能就永远错过了。”
小崔是小谢的同班同学,她的经历在这部分毕业生中比较有代表性。
起初对于究竟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小崔也很犹豫,当时很多人以考研为主,对于公务员考试则抱着“*考”的心态(即不怎么复习,到时碰碰运气)。
大三时小崔也随大流地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司法考试虽然她也报了名,但当时精力主要在考研,最后没有通过。
到了大四,她的想法开始改变。根据自身的条件,她认为,公务员收入稳定,压力小,有一定社会地位,今年考试政策又有所松动,而即使考上研究生,三年后依然面临就业问题,认准了公务员这个身份的她确信届时择业她还是会选择公务员。
确定想法之后,小崔不再复习考研教材,转而全心备战国家公务员考试。虽然这次国考没通过,但这段时间的认真准备为随后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做了很好的铺垫。最终,小崔考上了北京市公务员的一个不错的职位。
现在,小崔很庆幸当初的选择,“公考有运气的成分,而考研只要复习充分并不是难事”。而且她觉得,即使同时考上研究生,她可能还会选择工作,因为以后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有工作经验之后再去读研会更有针对性。
大学四年的学习,小崔感触最深的就是,学习偏理论化,尽管学校也开设法律诊所的实践类课程,也有暑期或中期到法、检的实习安排,但“如果平时能更经常地去法院、检察院实习,也许学习的兴趣会更高一些”。
但无论如何,她还是认为法律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不管学什么专业,基本的法律知识还是要掌握。“学过法律的人看问题的视角与没学过法律的人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小崔与小谢的看法一致。小谢告诉记者,去年寒假回家买衣服,因质量问题去退货,“当时想把学的法言法语搬出来跟店老板争论,结果说了两句发现完全没有这个语境,就没再往下说”,最后还是小谢父母用家乡所谓“回头客”的习惯说法把衣服退掉。
对于这种尴尬小谢不以为意,因为她觉得读法学的收获是使她学会用一种辩证严谨的思维看问题,而法律的实用价值随着以后与社会接触的增多会慢慢体现出来。
没有绝对的终点
随着毕业典礼的临近,欢快的校园里流露出一丝不同往日的离别伤感。
6月11日下午记者再次去法大时,小谢打电话告诉记者说她在学生活动中心等待面试,本来直到当天中午之前她都还没决定去不去,但考虑到是家乡福建的一家不错的单位,她还是决定去面试,利用中午的时间赶紧做了一份简历,这也是她目前的一份简历,因为之前没找过工作。“先来了解一下情况,虽然已保研,但迟早是要就业的,如果合适的话,也能为将来找工作提供个参考。”
小谢院里的几个同学也在等待这场面试的队伍中,而这几个学生其实也是已经有了别的就业意向,但还想再比较一下。
活动中心一楼贴着的几十个招聘启事前已经少有学生驻足观看,整个楼里充斥着动感的音乐,那是大四学生为各自班里的毕业晚会排练节目,尽管各人的未来不同,有满意的也有失意的,但现在心事都暂时搁置,一心沉浸在排练中。楼下传达室的大爷戴着老花镜专心看着报纸,丝毫不为这喧嚣氛围所动,也许他已习惯了每年这个时候的喧闹。
小谢的班里也准备了一个节目,从小时候的《数星星》开始,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代表性的歌曲,每首歌反映了当时那个阶段的心情和生活,由一个灵魂人物的表演贯穿始终,其他同学负责和声和演唱,最后镜头定格在主人公推着婴儿车散步,《数星星》的音乐再次响起。“这代表着成长的一种轮回”,故事的创意是小谢跟同学共同讨论确定的。“现在是近一年来班里人员最齐的时候,大家只要没事都要过来排练。”
校园里已经有三三两两的大四学生在法大的标志性建筑拓荒牛前集合,去吃散伙饭。晚自习下课铃响后,也有毕业生坐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唱着离别的歌。
“读高中时以为大学就是终点,于是只为高考而奋斗;上大学以后却发现还要在考研、公考、司考中挣扎;准备保研考试时发誓考试结束就再也不看书了,但通过了保研就又找出司法考试和英语阅读的书。没有一个绝对的终点。”小谢说。
她现在不去想太久远的以后,那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眼前的目标就是通过今年的司法考试,三年后研究生毕业时再做进一步的打算,如果找工作的话还是希望不偏离本行,毕竟她还是很喜欢法律的。
23岁的刘倩(化名)终于完成了今年的一件事情——找工作。目前,她已经顺利通过了政审,成为北京市某法院的一名公务员。
刘倩是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首批法科毕业生。大三时的她性格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班长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将刘倩情况及时反映到了班主任那里,班主任又反映到了就业指导中心,该中心的魏副书记了解到该情况后,亲自给刘倩上了一堂职业教育课,告诉她将面临的种种就业可能。
这时,刘倩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学校除了读书好,参加社会实践也如此重要。”随后,她逐步走向社会,积极到北京的基层检察院学习实践,同时也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活动。
是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属于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是政审的一部分。司法系统招录公务员有明文规定,“政审”必须合格,而以刘倩之前的表现,没有就业指导中心的督促,她是断然过不了政审的。
“高校传统的就业模式是在毕业之前就业单位找学校,学校找毕业生;学生投简历寻找就业单位。在北师大,学生一入学就要考虑到就业,遇到问题就 ‘点对点,人跟人’加以解决。” 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魏副书记总结说。
“不可否认,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近年来我国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影响我国各高等院校法学学科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我们坚持和强调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打造北师大法学学科的学术品牌和人才品牌。”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法学院院长赵秉志对记者说。
今年6月,适逢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和法学院面临首批大规模法科生毕业,这种“点对点,人跟人”的培养模式也“迎来大考”。
研究生就业比本科生尴尬
“我来自四川农村,越是农村的孩子越想留北京。我是通过保送研究生留下的,还有一些同学是通过自己考试留下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找到单位留下了。留京学生大约占了我们班的三分之一。”张晓伟是法学院本科班的班长,这个班上共有68人,目前,13.24%的同学选择出国,25%保研,26.47%就业,11.76%未定。
作为有着良好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徐媛媛,从小就受到了“理想”的牵引,给自己规划了清晰的人生轨迹。
她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当中以优异的成绩被某高校研究生部录取,但是她没有去读,而选择了再考。因为,她的理想院校是北大法学院,除此之外,她哪都不去。她说:“北大法学院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班主任王老师对她的评价是:“这个学生很好,她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虽然统计表里面她在就业一栏里显示的是空白,但我依然非常支持她。”
在这个班级里,还有一些人准备去美国孔子学院教授中国汉语以及深厚的中华历史。不过,他们是作为志愿者从事这项工作。
相对于法学院的生源,刑法研究院里更多是研究生和博士生。
“事实上,法科毕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是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会更高,另一方面社会对研究生就业的需求量不成比例,这就造成研究生就业相对本科生更加尴尬的局面。”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魏副书记介绍说。
据法学两院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统计显示,67.86%的学生就业,主要为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目前还有26.79%的同学去留未定。
不乐观的就业现实,并没有阻挡住李林(化名)追梦的步伐。她在刑法学院的这两年,没少跟社会打交道,北京或各省的大小检察院和法院她走了几十家,但是,绕了一圈回来之后,她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她闭门不出,苦思冥想之后,得出了结论:
在刑法推行方面,总体的执行结构和死刑复核监督还有待完善,于是,她放弃了几家有着优厚待遇的接收单位,毅然决然地留下来继续深造,朝着自己深信不疑的那个领域迈进。
无法啃下来的“硬骨头”
在师大两院采访,记者更多的感受是,虽然这些法科毕业生面临着并不轻松的就业升学的压力,但是他们对于未来与职业规划大多有着清晰的认知。
前往江西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李萌萌(化名)是班主任眼里的黑马。因为在法学院本科班四年中,她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津津乐道的资本。但是,在最后一年,她却独自闯荡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之后又转战江西,最终落户到那里,成为了一家知名企业的法务工作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目前就业形势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只要心中有目标,毫不气馁地朝着这个目标进发,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实现。我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选择了距离北京很遥远的江西,我对此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如果我选择在北京就业的话,那么,就跟老师同学对我的评价一样——毫不占优势。”李萌萌告诉记者。
“就是这样一批充满信心与力量的毕业生中总有那么几个让人担忧。”北师大法学院院办主任这样评价他的那几个无法啃下来的“硬骨头”。经过多次谈话后,他们仍然我行我素。
方明(化名)就是其中一个。面对就业,方明没有想法,他的人生信条已经从刚来时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转变成了“爱怎样怎样”,反正毕业了。最近,他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至今方明的就业栏里仍是空白。在方明的内心深处,始终有这样一个想法:“我连北师大都能考上,为什么不能成功就业?”不过,在更多师生看来,就业和考北师大是两条不同的路径。
“应该说法学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之一,法学学科所学习、研究的法治理论与实践知识关系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学人才为社会多领域、多部门所需要。由法学学科和法学人才的这些特性所决定,法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要积极更新就业观念,拓展就业视野,不要仅仅盯住法学专业传统的政法机关等就业途径,要坚信法学学科的前景是光明的,作为一个法律人是大有可为的。”赵秉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