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文言翻译的审题意识

浏览 7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愈来愈受重视,分值也越加越高.可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却有许多学生因缺乏审题意识,导致文言翻译失分严重.下面就培养学生文言翻译的审题意识,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文言翻译的审题意识其实就是学生辨析考点,将课内知识与考点融会贯通,通过知识的迁移以期做出答案的过程。其大体步骤可分为以下几步:

  一 审查句中有无人名、地名、官职名、国名等

  在文言句中,会经常包含一些人名与地名,这些词语均不用翻译,可作完整保留。可我们考生在做题时却不注意文章的整体联系,常常抓住这些词语强作解释,结果只能是赔了时间又失分。比如:

  2005年辽宁卷:(2)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翻译中,学生只注意到了"崇韬"是人名,而许多学生却忽略了"道"也是人名,而将之解释为"道理""方法"等,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所以,我们在做题时,必需仔细审查,先将文中涉及的人名与地名找出来,再对其语句进行翻译,便能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二 审查句中有无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词,历年来均是文言翻译考查的重点。2007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便有多个省的试卷涉及到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所以,平时的复习中,首先我们要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尤其是五种最常见的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其次,凡是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今异义词与通假字我们均应了熟于胸。这样一来,在做文言翻译时,我们只要存有清晰地审题意识,便能明辨文言句中所包含的各种词类活用及通假字、古今字,翻译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湖南卷:(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在审查这道题时,便能发现《鸿门宴》中有一句话与其酷似:“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我们明白课文中的"从"是使动用法的话,便可推知,卷中的"从"也应为"使动用法"。另外"衣"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五十者可以衣帛也"一句中也能找到原型,也可推知"衣"是"名词用作动词"。

  三 审查句中有无考纲内虚、实词

  文言文的考查中,虚、实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考纲内共规定了常考实词120个,常考虚词18个。在2008年的18套试卷中,实词的考查卷卷都有,共涉及70个,涉及文言虚词也足有16个之多,并且将虚实词的正确翻译当作重要的采分点。所以我们做题时,也应树立虚实词的考查意识,找出句中所包含的全部虚实词,作重点翻译.才能避免在采分点上的无谓失分。

  如2007年浙江卷: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该句中,"余""其""甚""以""闻"为考纲内所列词汇,在课本内均设置有练习题,如果我们能够回忆它们的各个义项,然后根据文章的前后联系,不难推出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思。

  四 审查句中有无特殊文言句式

  对特殊文言句式的理解是文言翻译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几种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我们翻译时应该将倒装的部分还原回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应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考试中,对翻译语句逐个排查,看句中到底有无特殊句式.以便翻译时有所体现.

  如2007辽宁卷:(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经审查我们发现,句中"不之杀者"与"一旦之用也"均是宾语前置句,我们翻译时,便应该将前置的宾语"之"所指代的内容还原.

  练习题组:找出下列语句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2007湖北卷:(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2007江西卷:(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在翻译前对句子所包含的各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症下药,我想翻译得分便易如反掌。


相关文章